原标题:朋友眼中的莫言:可爱可敬、睿智平和、豁达宽容

  文/马梚菀

  (作者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朋友)

  受谋之约,想了近10天,下不了笔,这是一个新鲜却有难度的课题,真实写下这些年与莫言相处的感受并不难,难的是写下的文章一旦与“莫言”“诺奖”相关联,就需要有愿意去下笔的决心和勇气。我不是离莫言老师最近的亲人,也不是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今天提笔还有资格细数二三,大概是因为我们最简单和最无连带的关系。我该怎样直白讲述这位我看到的备受关注的“塔尖上的人”。在我看来,他身上有很多特质,他是一位可爱、可敬、睿智、平和、豁达的老人,其实最深刻的还是———宽容。

  我琢磨着,熟悉莫言老师的人应该都会有类似我这样的感受,能够成为莫言老师周围的人都是很幸福的,比如他家小区的门卫、还有他经常光临的卖米卖面卖煎饼的摊主们。莫言对于生活在基层水平的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时常会有家附近的“大爷大妈们”拦住他,请求他签名,每当又看到他用招牌式纯朴的笑接下这些人的书,签上自己名字时,我心里会感到一种暖流,由衷敬佩他。这些年,受了原本不该之托,在能见到莫言的时候,多是为别人传递、争取着各种合作的机会。我也经历过年轻人做错事后的忏悔,也亲眼目睹了这位老人的宽容和智慧。

  在我看来,他得了诺奖后的轰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对于这些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当然,这是神圣的荣誉和光环,在社会、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我而言,更深刻的是他身上的品质。所以我更加珍惜每次与他相处,听他说话的机会。

  这几年,尤其是莫言老师得诺奖后,直接或者辗转托各种关系找莫言谈合作的人很多,涉及的行业和范围非常广,所以他周围的熟人们都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来谈事的人都会拿一个本子,或几张纸,上面写着要详细询问合作的事,了解莫言的都知道,如果对方直接谈到出场费或利益合作,几乎都要在莫言这里吃闭门羹,因为他心里有一把标尺,“应不应该做远远超过了愿不愿意做。”这位朴实的老人在年幼的时候穷过苦过,但他对不属于自己的意外的优待不接受不期待。社会太现实,我见够了现实的谄媚,见惯了为了达到目的的种种不择手段,而这么些年来,莫言一直让人由衷钦佩的是,在这些现实中,他看得很明白,在利益面前坚持原则,睿智和豁达地生活。

  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央视做了一次采访,制片人亲自到访他的家中,采访当天,小区里施工队正对着莫言老师家楼下作业,屋里的录制工作一次一次被电焊声响打断,我在旁边实在坐不住,便自顾自下楼与施工方商量,我揣着一肚子的怨气正要埋怨。被细心的莫言老师觉察,他在阳台上叫住了我,从楼上扔下来几包烟,告诉我让师傅们抽口烟,如果当时不是他这么做,我肯定会告诉施工方,今天是央视来采访莫言的,请你们待工。显然,莫言老师并不愿意因自己的身份,而让别人特殊以待。他一直有这么一颗平常的心。

  还有一次,当时工作原因去他家谈事,当看到桌上摆着一个被切掉一半的苹果,看得出来,放了很久,露在外面的果肉已经被氧化变黄变干,我顺手准备把苹果扔掉,摆上新鲜的,莫言平时在家并不爱多说话,比较沉默,但当天他突然又主动叫住我,制止我扔掉苹果,他说这半苹果并没有坏他还可以接着吃别扔了。他又让其他的人吃新鲜的水果。其实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发生在不平常的人家,他永远这样的平常心。这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回味很久。普通人都不会觉得半个放了很久的苹果扔了会可惜,但莫言会觉得可惜,这就是莫言,况且外人眼中(包括我们),都觉得他辉煌了衣食无忧了。可他依旧不改原来的习惯和样子,节约朴实。

  莫言老师活得很真实,真实得有时候会惹人猜忌和非议。这种真实,如果不是多年来的耳濡目染,不是亲身经历,我很难相信。在他心里,有那么一片远离尘嚣纷扰的净土,如果条件允许,他更盼望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像几十年前一样骑着自行车,去走街串巷,带着老伴下楼遛弯,就像从前一样,我想,如果不是被放大到了聚光灯下,平静不被打扰的生活才是他最期待的。出门参加活动还是在家陪外孙女,他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正因为此,他身边很多人都怪他太低调,不会经营自己,在很多人找他要求包装他的时候,他都拒绝。除了写作、写书法、其余时间其实话不多。我常听到很多人说如果我是莫言,我会怎样,如果我得了诺奖我会怎样,能做到他这样宠辱不惊而且把这个世界和道理都看得明白的人太少。所以,我们都不是他,永远得不了诺奖。

  莫言有一个小本,本子上写着比如从前老朋友送的茶壶,远方哪位客人来送的特产,这个记录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记下朋友们送他的礼物,也许礼物都微不足道,但是记下来以后,莫言要感谢他们,莫言是一个重情义懂得感恩的人。

  莫言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喜欢孩子。他重视孩子的教育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系的正能量活动。我曾经受人之托,抱着大额现金,请莫言老师出席一场活动。其实我已经提前把过关,这场活动没有任何商业色彩,也不与利益挂钩,更没有其他不好的影响。但是意外的是,莫言老师还是坚决拒绝了,他这样告诉我:“我会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自己的身份、职业能做的事情,谁都喜欢钱,但是不该自己得的钱就不能挣,哪怕再多。”莫言很坚持,他认定就不会再改,而面对与孩子教育、传统文化有关系的事,很多时候他反而不计回报地付出。

  在我眼中,这位万众瞩目的长辈,却如此朴实,让我们回归真实的生活。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的太多了,想得到的也太多了,有时候反而忘了自己当初的样子。和他相处,可以说是一次成长,一般人很少会有常常见到莫言的机会,但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此,真实地活着,生活会给你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