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文姜广场上的颜文姜塑像博山文姜广场上的颜文姜塑像

  阅读提示

  博山有一条河叫“孝妇河”,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蜿蜒百余里,在千年岁月,流淌着一个不老传说——颜文姜传说,这个因至孝而成神名叫颜文姜的女人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明代山东御史熊荣写有《孝妇河》诗一首:“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一派更弘深,何当汲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

  中国是个特别讲究孝道的国家,中国思想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孝”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马景阳

  本报实习生 崔 蓉

  本报通讯员 苏 兵

  一个村妇化神的传说

  博山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大人们讲“颜奶奶”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普通村妇以孝行感动上苍最终成神的传说。

  据地方志史料《齐乘》记载,周朝时期,博山八陡村的颜文姜为了给重病的“夫婿”冲喜嫁到郭家,但结婚当天丈夫死亡。“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自此,迷信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婆婆让她每日去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泉水处挑水,为了不让文姜休息,婆婆甚至找人定做了两个尖底桶。但是心地善良的文姜依旧任劳任怨,孝敬公婆,照料小姑……

  太白金星化身老人施以援手,送她一条马鞭子,让她把鞭子系在水瓮里,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婆婆另生一计,让她回娘家一天,做七双袜子八双鞋。当文姜做完活从娘家返回时,发现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原来婆婆从水瓮里提出了马鞭子。

  在滔滔洪水中,颜文姜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自己坐在水缸上,终于阻止了水灾。水停后,颜文姜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后人称为灵泉,也叫孝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村”。

  千百年来,颜文姜“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的故事世代相传。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最早做了记述,历史古籍如曲阜的《颜氏陋巷志》、南北朝时顾野王的《舆地志》、唐朝李亢的《独异志》等书中,对颜文姜的故事也都有记载,并不断增加其神话色彩。如今,颜文姜传说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孝德精神被继续发扬光大。

  立庙建祠传德行

  颜文姜因孝名传天下,民间开始为她立庙建祠。历代统治者也对颜文姜感天动地的孝行给予高度褒扬,官方开始为颜文姜树碑立传。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1993年春夏经过建设整修,集声光电动功能塑制《颜文姜的传说》十组群像,整补描绘殿字,更新石阶,重砌南道,新植花草,增添钟楼,装点茶室。颜文姜祠占地3660余平方米,是一组拥有四进院落,有殿房83间,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也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2006年5月25日,颜文姜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与其他祠庙不同,它既不弘扬佛法,也不宣传全真,既不歌颂帝王将相,也不赞美文人墨客,而是为了纪念一位孝顺的普通村妇,这在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万千古建筑中极其罕见,可谓凤毛麟角,它体现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孝文化的推崇和爱戴,也成为孝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媒介。

  此后其千百年来,颜文姜祠香火不断,并逐渐演变成了盛大的民俗活动——文姜庙会。每逢农历七月初三,即颜文姜的生日,博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都会自发举办规模宏大的庙会活动,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虔诚地进香供奉,祈祷许愿。庙会时间长达4天,从八陡镇到山头街道神头村,沿途十几公里的道路两边都摆放香案供品,颜文姜祠内更是人头攒动,场面壮观。时至今日,文姜庙会也成为了当地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代孝文化传承

  蜿蜒117公里的孝妇河穿博山城而过,经淄川、张店、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广饶、博兴等地汇入小清河。然而流淌至今的除了河水,还有博山特有的孝文化。颜文姜的孝行对博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滋养着博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润物无声地催生出博山人纯朴厚重、尊老爱幼的性格特点。

  生活在孝妇河源头的博山人高度重视孝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把孝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不断做大做强。

  自2007年以来,淄博市博山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孝文化节,牵头成立了中国(博山)华夏孝文化研究会和山东孝文化研究会,扩建了颜文姜祠,建设了以弘扬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姜公园,打造孝文化品牌。

  近年来,博山许多“好媳妇”、“五好”家庭、“大善孝村”的故事更是不断涌现。如博山籍摄影作家焦波,从1974年至2004年,用镜头为爹娘拍照12000余张,录像600多个小时,并写下了《俺爹俺娘》一书,记录爹娘的年轮变化。焦波用30年时间观察父母、关怀父母、书写父母,用简单而伟大的行动诠释了博山的“孝道”传承。

  更如“人民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一生热爱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座坚实的精神丰碑。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对人民的孝,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形式。

  博山恒久不老的孝文化,始终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一方儿女,就像孝妇河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地向前流淌,绵延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