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烟台市2016年第二届海葬公祭仪式在烟台大学东门栈桥举行,现场近800名家属参加。本次活动由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民政局主办,芝罘区民政局、芝罘区殡仪馆承办,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以及东顺海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
217位逝者骨灰洒向大海 回归自然
5月18日清晨6时许,烟台大学东门海滨广场便聚集了许多前来送别亲人的市民。他们凭前期登记发放的海葬手册,在现,按秩序领取亲人骨灰和花篮。7时许,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由仪式工作人员念诵公祭追悼词后,全体逝者亲属默哀三分钟,随后依次排队登船。
快艇出发向崆峒岛东南海域运行,5分钟左右船只到达指定海域,逝者家属将骨灰盒置放入大海并抛撒鲜花寄托哀思,随后快艇绕骨灰盒三圈,便于家属于海上完成最后的祭拜。
东顺海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倪总介绍,今年安排了大小不一的快艇,能容纳8—15人,适用于不同的家庭,每个快艇上的工作人员一般照看海上祭奠的2—3组家庭,对进行海葬的家属安全上更有保障。
据了解,在第一届公益海葬中,家属需要用手捧的方式将亲人骨灰直接撒向大海,一方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随风飘洒并不环保。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公益海葬,民政部门采用了环保可降解骨灰盒,该种骨灰盒在水中两分钟便会自然下沉,两小时后将全部降解。
海葬中老干部居多 外籍男子祭拜中国丈母娘
海葬现场,一位外籍男士陪自己的夫人倪女士来送别母亲。据了解,逝者是一名56岁的女士,烟台本地人,今年正月病逝,唯一的女儿倪女士在烟台毕业后赴澳大利亚工作,目前已在澳大利亚定居8年。倪女士说,将骨灰抛洒大海是母亲临终前的遗愿,于是在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丈夫及其他亲友们的陪伴下,送了母亲最后一程。
了解到,在选择海葬的人中,多数是一些老干部,其中军人能占到8成以上。另外,选择在烟台海葬的韩国人也比较多,大多生前在烟台工作生活过。再就是青海、北京等内陆地区,对大海有情愫的人群,以及一部分当年闯关东和知青留乡的,由后人带回故乡进行海葬。
市民对海葬接受程度较高 明年将建海葬纪念墙
“烟台去年启动每年一次的公益海葬第一届人数达到256人,今年报名217人,在海葬推行前期,这种规模在其他城市还是很少见到的,这也说明了烟台市民对海葬这种新型的殡葬形式接受程度较高。”烟台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喜讯说,由于第一届海葬包含了很多的此前积攒下的家庭,因此人数比第二届人数略多。
周喜讯表示,第二届公益海葬对烟台市殡葬改革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烟台生态殡葬除了海葬外,在各大墓地还推出了树葬、草坪葬等,多条渠道推进公益性墓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通过两次海葬参与度来看,市民思想逐渐解放使得生态殡葬在今后的前景呈积极趋势。”
据了解,随着政府近年来对殡葬改革的倡导和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殡葬越来越被广大市民所接受,选择海葬的不仅有烟台本地市民,还有很多远道而来的省外市民。随着海葬的推行,海葬事业也在逐步完善,周喜讯在采访时透露,烟台计划建设海葬纪念墙,将每一名海葬逝者的名字都刻到纪念墙上,让亲属们在岸上就能进行祭奠。目前方案细节正在落实,争取明年建成使用。
周喜讯表示,民政部门将按上级要求,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壁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在每个县市区建设公益性墓地,计划到2020年生态殡葬率达到40%以上。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