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食,认识一方水土,有点夸张;因为美食,记住陌生之地,却不为过。中华大地很多地方名吃,都有此功力。尤其是港澳地区,仅仅小吃,就让很多游客念念不忘。
传统融入新创意
对游客来说,一个城市的小吃,犹如初次见面最亲切的笑容。价格低廉,不必担心荷包能否承担得起;地方风格浓郁,大多就地取材,酸甜咸辣也都带着地域特色。
港澳毗邻广东,粤式风味自然占主流。在香港,除了随处可见的烧卖,还有很多美味小吃,如“鸡蛋仔”,一种用蛋浆倒入铁制模板烤成,外脆内软; “钵仔糕”,用小瓷碗制作的糯米糕点,吃时用竹签挑出来,嚼劲十足;“碗仔翅”,一种用其它鱼代替鱼翅的仿鱼翅汤羹,都是常出现在旅游指南上的名小吃。
粤式传统小吃,改良后发扬光大,在港澳,不乏其例。 澳门盛记白粥,在白粥中加入豆浆熬制,口感绵软,细腻清香,把家常的粥煮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勤记甜品店,一家再普通不过的街边糖水铺,它的招牌腐竹薏米糖水,腐竹熬出火候,口感绵滑,配上薏米,香甜可口。这些都成为游客们的爱物,口口相传,一起列入推荐名录。
历史留下的“混搭”
当然,作为国际都市,曾经被英葡殖民地的历史,不免在香港、澳门的小吃,也留下了西风印迹。这种舌尖上的“混搭”,是中西合璧,还是不中不西,端看食客自己的感受了。
香港随处可见的咖喱鱼蛋,用竹签把鱼蛋串在一起,外涂一层咖喱,鱼蛋属粤式常见食材,咖喱与之组合却是另一番味道。而香港下午茶常食的鸳鸯奶茶,以红茶搭咖啡,将东西方两大主力饮品交汇一起。澳门的胜记咖啡则是另一种中西组合,咖啡还是西式的咖啡,不过是用广东人熬制中药的“瓦煲”煲出来的。听起来有点怪异,但其实小火慢熬、不失味道的原理是一样的,这家咖啡也因浓郁香滑而闻名。
当然,澳门最不可错过的小吃,倒非中式风味,而是葡式蛋挞。澳门最有名的两家蛋挞店:玛嘉烈和安德鲁。据说,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在澳门开设饼店,出售自己改良后的葡式蛋挞。不想,1996年,安德鲁与太太玛嘉烈离婚,玛嘉烈用自己的名字开了家新饼屋,不仅如此,玛嘉烈还将安德鲁视为至宝的蛋挞配方卖给了肯德基。尽管如此,游客到澳门,还是希望到这两家创始店尝鲜。新出炉的葡式蛋挞,底表层松脆酥香,蛋黄层香滑柔软,甜而不腻,入口即化,非快餐店能比。
老味道外的风情
实际上,一个地方的小吃,不只是吃味道,也吃风情。高档餐厅似曾相识的装帧,常让人不知身在何处。临街小吃,虽然简陋,却多了街市背景。
香港中上环高耸林立商厦之间的横街小巷,保留着很多传统大排档,出售奶油吐司、豉油皇炒面和丝袜奶茶等小吃。而 维多利亚港对岸,深水埗及石硖尾等旧区,也有许多大排档,各式小炒香气扑鼻。坐在这些大排档的折椅上,抬头是摩天大厦,身旁便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大排档独有的绿色铁皮开放式厨房,与香港国际商业中心的外貌,相映成趣。许多游客可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欣赏新旧交织的街景。澳门也是繁华与古朴交相辉映的都市。一些老店,如澳门的老冰室之一的九记冰室,还保存着多年前的旧式风情,天花板上的吊扇,不锈钢调羹,充满了浓浓的怀旧味。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吃也在改变。香港早期的一些小吃,常在夜市、戏院门外和路边街角的木制手推车摊里出售。如今,这些路边摊档已升级成为咖啡馆和茶餐厅。环境变好了,老板对美味的坚持却没有改变。《香港弹起系列──车仔文件》一书的作者刘斯杰这样回忆:“有些车仔档变成小店,仍能保持水平,我曾经遇过一间鸡蛋仔店,老板因鸡蛋仔不够热而不卖给我!”而就在上个月,有媒体报道,香港50年老店“好 旺角面家”因租金上涨,放弃旺角老店,搬到偏远的花园街。不过,这家老店今年再度入选有“世界美食地图”之誉的“米其林车胎人美食”。“好旺角面家”的传奇在于,云吞面、云吞、水饺等,菜单40年不变,不管位置如何变动,令食客留恋的老味道仍在。一粥一面的背后,是店家令人尊敬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