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1961年高考生:不饿着肚子考试就是幸福

A-A+2013年6月6日11:49半岛都市报评论

沈倩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记者,经常去看望曲山小学孩子。图由沈倩提供沈倩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记者,经常去看望曲山小学孩子。图由沈倩提供

    1961年

  他平日里攒着粮票待高考时用,能饱着肚子去考试就很幸福

  1977年

  恢复高考第一年,他白天下地晚上开生产队大会,挤出时间挑灯夜读,第一年就考上了

  2008年

  汶川地震中的北川中学倒了,她在板房内参加延迟高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家乡……

  高考给社会带来了巨变,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同的命运。从1977年恢复高考持续至今,已经有36个年头了,而那些特殊年代的高考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要把我们高考的故事讲出来,让现在的孩子懂得知足 ,要觉得幸福。”6月5日 ,记者分别采访了于1961年、1977年和2008年参加高考的三名考生,去聆听他们特殊的高考故事。

  1961年好多同学饿着肚子进考场

  “现在的考生太幸福了,我们当时还有饿着肚子参加高考的,我想要把我的高考故事讲一下,让现在的孩子们懂得知足。”这是71岁的孙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后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孙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在青岛一中读书,全国有240余万考生,而只录取1.7万余人。“当时一个班里有四五十个同学,也就只有三到五人能够考上大学。”

  “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饭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先生仍记忆犹新。孙先生说,高考之前他就把粮票攒着用,加上亲戚朋友的一些支援,总算高考的时候没有饿肚子。“我这就算是很好的,还有很多同学饿着肚子考试,吃不饱啊。”

  “当时青岛最好的大学就是山东海洋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校区范围仅限于现在的鱼山校区。”孙先生说,当时山东海洋学院是全国26所重点院校之一,实力很强。“我们当时报志愿的时候是不知道分数的,也不像现在这样还给你列出分数线做参考。”最后,他如愿考进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当时每年考上生物系的一个省只有一两个名额,家里的亲戚朋友也高兴坏了。”孙先生说,考上之后为了奖励自己,他跑到台西四路一个小饭馆去吃饭,花了八分钱吃了3碗用地瓜干和米饭蒸出来的饭。“那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现在想想,那顿饭真的很‘奢侈’。”

  1977年白天下地晚上熬夜复习

  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名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和很多等待了10年才得以参加高考的学生一样,陈先生在高中毕业后两年才盼来了高考。

  “当时我已经在公社当团委书记,工作也算不错,但是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也是第一时间就去报名。”陈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也没有时间复习,白天他跟着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开生产队大会,开完会大概就到11点了。“自己复习的时间也就是开完会之后抓紧时间看会儿书。”陈先生说:“我当时报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被第三志愿山东师范学院给录取了。”陈先生告诉记者,回忆起当时的高考,他觉得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考上大学之后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日子。“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班里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还有的孩子都有了又去上大学的。当时班里的老师和他们的年龄都差不多,大家也能够玩到一起。我记得有时候班主任还让我们去他那里吃饭,买几个小菜喝一盅,感觉特别好。”陈先生说,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当了老师,他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教书,后来被调到青岛教书。

  2008年板房里参加延迟高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时年19岁的沈倩正在北川中学高三(六)班的教室里上课。因为地震,他们的高考时间延迟到7月3日进行。

  如今已经在四川北川电视台工作的沈倩告诉记者,当时的余震还比较多,教学楼没了,他们只能在操场上搭建帐篷。他们当时在位于长虹培训中心的安置点复习,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住在临时搭起来的帐篷里,后来转移到板房里。“板房没有修建起来的时候,我们在帐篷里复习,中午的温度最高时候能达到40℃。”在沈倩看来,即使条件艰苦也没有人退缩。很多老师的家里在地震后就剩下一个人,还有很多老师的孩子在地震中离世,但是这些老师都坚强地陪着我们,让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沈倩说,当时参加完高考之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一起举行联欢活动,那个时候就觉得特别开心。“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天,我在北京,下午三点接到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的消息。8月19日我拿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些时间我依然记得很清楚,也就是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对自己承诺‘走出去,我还要回到这里’。”

  沈倩说,2009年春节,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到她的家乡北川县擂鼓镇慰问演出,有两位老师询问她毕业之后想不想留在北京工作。“我记得当时我肯定地回答‘不会,我会回到北川’,北京有北京的好,但是因为我经历了5·12,我就想回到北川,参与家乡的重建,见证家乡变化,我觉得这是我回报社会以及爱心人士对我厚爱的一种方式。”如今的沈倩是四川北川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她纤瘦的身体扛着摄像机,行走在家乡的大地上,每一步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记者 郝园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