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孟娟
20多年前,他从齐鲁大地走出去,只为感受世界艺术的潮流;多年后,他如候鸟般往返于南加州与中国,不辞劳苦,只因拗不过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眷恋。他笑称,自己还有“一个地道的中国胃”,甚爱鲁西南纯正的羊汤。他是个京剧迷,喜听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名家演唱的原汁原味的“老京剧”;却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共冶一炉,熔铸出具有浓郁东方神韵、烙印着独特个性的艺术范式。他,就是旅美画家张宏宾。
左手一杯绿茶,右手一杯咖啡,张宏宾在两者间自然转换,将其艺术道路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痴迷绘画 名震海外
张宏宾自小在北京长大。初中时,老国画家雷健农给了他最初的绘画启蒙。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他打下了扎实的素描造型基础。怀抱着复兴中国壁画的梦想,张宏宾于196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学习壁画的学生,师从庞薰琹、张仃、祝大年、袁运甫等诸位老师。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壁画艺术和装饰艺术,并代表学院起草过一份《复兴中国壁画运动的建议》报告给周总理。对张宏宾而言,复兴中国壁画不仅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更是一辈子的艺术追求,在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壁画的元素贯穿始终。
上世纪60年代,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是苏联式教学体系,讲究艺术为政治服务,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更为强调的是如何学习中国绘画传统和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张仃先生“城隍庙加毕加索”的名言,成为张宏宾日后绘画实践和探索的理论源泉。张宏宾清楚地记得,那时,北京还首次举办了林风眠画展。“林先生把西方色彩技巧融进了中国水墨之中,这种新颖的中国画给我很大的震撼。”
大学毕业后,张宏宾主动要求到山东工作。但直到“文革”结束,他才得以真正开始艺术创作。1976年,他调进山东师范大学,参与艺术系的恢复与组建工作。此后10余年间,张宏宾在潜心教学之余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多幅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和省内外美术展览。回顾这一时期,张宏宾充满了眷恋之情:“我非常有幸在山东这块自古出圣贤的孔孟之乡度过了20多年,这里纯朴的民风和丰厚的民间艺术,滋养了我的身心和艺术。”
1987年,张宏宾应邀前往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授中国绘画,并为学校人文学院创作了大型壁画《人文之歌》。“毋庸置疑,中国艺术与美国艺术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对中国及中国艺术非常好奇。”
这种“好奇”并不仅仅只在张宏宾的课堂上有所体现。当时,由丁绍光等人倡导的“中国现代重彩”(美国画坛称之为“云南画派”)在美国画坛风靡一时,引起极大轰动,而张宏宾正是该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区别于中国传统水墨,“中国现代重彩”结合了西方现代绘画技法,利用高丽纸结实的纤维,通过正反两面创作制造出一种既水墨淋漓又色彩斑斓的效果,颇具装饰意味。坚实、流畅的线条,明丽、浑厚的色块,美国公众在感受浓厚的东方神韵的同时,分明又能找到他们一贯所熟悉、认可的艺术元素。因而,这种画风在美国一经推出,就引起美国公众的共鸣,并成为美国画廊中必不可少的画种。在1988年洛杉矶、纽约、东京等地举办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受到各国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现代重彩’在美国画坛占据了一方之地,并且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我在初踏美国不久就能近距离审视美国公众的审美取向,并通过绘画与美国社会有了切身接触。”张宏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