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 墨彩融合
然而,绘画在商业上的成功并非张宏宾艺术理想的归宿。身处世界艺术潮流的最前沿,他深切地感受到西方艺术的突飞猛进。抽象主义刚刚过去,后现代主义又接踵而至,在艺术形式、创作手法、审美理念等方面颠覆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而这也使张宏宾的艺术思想发生了变化。“罗丹说过,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总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毕加索也曾表示:‘我不怕学习别人,但讨厌重复自己。’这些都让我有所思、有所悟:艺术不能重复别人,亦不能重复自己。”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宏宾果断放弃“中国现代重彩”画风,转而找寻另一属于自己的艺术范式。
为了体会西方现代艺术在形式上的探索和演变,张宏宾画过油画,也实验过其他不同的艺术材料,创作抽象的艺术作品,还特别研究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的潮流和趋势。在较长时间生活在西方社会,并把握了西方绘画风格演变的节奏后,他深刻体会到中西方艺术的不同,越来越觉得只有中国艺术才能与西方艺术拉开距离:“中西艺术有如两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发展。进入后现代主义后,西方艺术以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为主流,几乎把所有的创作方法都尝试过了,形式千奇百怪。相比之下,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特性和美学精神还是相当高明的,值得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中国画家应该遵循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将艺术建立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上。”
带着对中西方艺术的深刻认识,张宏宾再次回归水墨,希望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只不过,由于早年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壁画和民间艺术,之后又多年活跃于海外画坛并历经油画的洗礼,这一回归伴随着张宏宾对中国传统水墨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画家每一画法的改变和前进,都是建立在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基础上的。”张宏宾在水墨画中注入多种颜色,强调作品界面的肌理和质感,并试图将虚与实、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创作方法上他颠覆了自己以往的画法,先以颜色在宣纸上随意泼洒,凭借颜色在纸上自然形成的痕迹来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决定将要呈现的画面内容。“这种画法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对于我来说并非‘意在笔先’或‘胸有成竹’,恰恰相反,它是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的。每张画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从90年代末到现在,张宏宾实践这一画法已达15年之久。通过画面上若隐若现的形象、富有层次的色彩,人们似乎能感受到虚实相间、时空交错的空间流动。“通过这种画法,我不断研究中国画传统,探索该如何中西结合。虽然作品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这一艺术风格要成熟,真正成为一种站得住的艺术范式,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张宏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