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淄区皇城镇西部的小铁佛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多年来,村里185户人家先后培养出了8名博士生,30多名科级干部及80多名大学生,是什么让这个不足600人的小村庄能够走出这么多人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皇城镇小铁佛村的博士家庭来一探究竟。

  小铁佛村

  小铁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处,东临皇城西路,西邻敬仲镇徐家圈村,南邻大铁佛庄,北至崖头村。清雍正九年(1731),徐氏八世相兰由徐家圈村徒迁此地立庄,因庄近铁佛寺,南有铁佛庄,故取名“小铁佛庄”。

  勤 耕 重 读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皇城镇家家户户种植蔬菜大棚,小铁村村民多数以种植大棚为收入来源,走访小铁村的博士家庭多数基本上也以务农为生, 农耕时代,怀有朴素的读书热忱,怀有发乎心底的敬畏,是绵延持久的美好传统, 勤耕重读也是小铁村博士家庭的文化精神。

  67岁的徐景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三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其他两个女儿也都是大学生。

  徐景山老两口和大女儿、二女儿及孩子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徐景山对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他和老伴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知道要让孩子努力读书,即使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学,徐景山说从前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忙于农事没有什么时间去管孩子,但是孩子们从小就很懂事,大女儿徐秀明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知道家里不富裕,父母不容易,小时候潜意识里就要好好读书”,徐秀明说只能 通过勤奋学习来回报父母。在 博士毕业后徐秀明到辽宁警察学院当了老师,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他的丈夫是他大学期间的同学,也是一名博士。

  寻访小铁村,每一家都有一个勤耕重读的好传统。

  村民徐雷的儿子和儿媳也都是博士,徐雷今年53岁,一直也是靠种地为生,高中毕业后参加了成人高考,因为差了一门科目没能考上大学,但是他一直有个大学的梦,将这个梦想寄托儿子徐璁身上,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

  徐雷一家人

  徐雷爱好文学,从小引导儿子读书看报,“儿子从小很喜欢记东西,路过邻居家看到门口的对联看上几遍就能够背诵”,徐雷说从小就注意培养儿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徐璁从小品学兼优,中考考了淄博市第一名,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能源与工程专业录取,毕业后直读博士,现在在无锡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工作,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成为了全家和全村的骄傲。

  崇 文 重 教

  “我们村里一直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分析起村里出这么多博士生、大学生的原因,村书记吴文波说,该村历史上就重视教育,很多农户都是诗书世家,教师教育孩子都有一定的方法,对村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有一定影响。

  小铁村有很多教师家庭,最典型的是村里的一个教师世家——于桂堂家,来到于桂堂老人家, “忠孝传家”的 家风家训和文明家庭光荣牌张贴在门口,老人自己书写的“忠孝传家”毛笔字和家庭合影悬挂在厅堂中,书房里放置着老人练习书写的书法字画,透露着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文化底蕴。于桂堂老人的父辈是过去私塾学校的老师, 老人和他的弟弟在退休前都担任学校的校长,于桂堂家的 四代人一共出了8位人民教师、一名博士。

  现在已经84岁高龄的于桂堂老人,还一直坚持练习书法,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孙们, 于桂堂家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如今老人的子女、儿孙也都在各个行业卓有成就,小铁村 崇文重教的风尚在于桂堂老人家体现的淋漓尽致。

  家 风 传 承

  雨后的小铁村清新、质朴,一条条干净整齐的街巷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格外靓丽,村里的文化墙、文化小广场、街巷标牌点点滴滴都透露着浓浓的乡村文化气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铁村村民勤耕重读、崇文重教的文化精神,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村庄,家家户户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睦互助的良好氛围。

  如今,小铁村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小铁村积极开展最美家风家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批最美家庭……姊妹和睦、儿女孝顺的吴洪兰家庭;四世同堂、30多年都没分家的吴爱国家庭,都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家庭教育“范本”。

  家家户户将自己的家风家训挂厅堂、贴门口, 教育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接受其他村民的监督, 在各种家风家训的展示中,诉说着小铁村村民对于文明风尚的追求,让文明家风传万家。

  小铁村乡村记忆馆

  现在小铁村还正在建设乡村记忆馆,今后将把村内历史、优秀文化传承和记忆展示出来,让传统的家风文化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