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有句劝世良言,叫做“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当别人拿别人的错误往你背上扣锅时,咋整?

  2017年3月,就读于成都师范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曾小玉,以应届本科毕业生身份,报考了2017年温江区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然而,笔试、面试成绩均第一的她,却被一个查不到的专业名称“卡住了”:汽车维修工程。最终她只能在工作人员劝说下,手写了一份“自愿”放弃应聘资格的说明。

  事件繁复,不妨让我梳理下这个逻辑链或者说是责任链:

  为什么招聘方写了一个不存在的专业?

  答:是参照“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设定的,因为该岗位倾向于实际操作,所以去掉了其中“教育”二字,进而出现无处可查的情况。

  为什么报名系统提示可选“相近专业”?

  答:报名表用的是成都市人事考试中心的通用表,有可勾选的“相近专业”这一项,忘记改了。

  为什么最开始没有对曾小玉的报考资质提出异议?

  答:审核人员工作失误。

  ▲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官网截图

  很显然,这一系列失误,致使一路过关斩将的曾小玉卡在了“资质”上。没什么可说的,当地教育部门和招聘单位失职。

  试想,如果一个连资质都不符合的应聘者,居然顺利进到了笔试面试环节,还取得了笔试、面试双第一,那这样的考核设计,是不是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出了错误,后果却让应聘者来承担,应聘者冤不冤?

  从结果来看,由于招聘方的失误,才导致曾小玉无法被录用。曾小玉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且还遭遇了心理上的“憋屈”,招聘方就没有一个补偿举动?仅仅一句道歉,显得过于傲慢和不负责任。这并不是说“如果道歉有用,还要××做什么”,而是只有道歉的话,并不能促进类似问题的解决。

  相对于很多招聘方尤其是一些公职部门,很多应聘者通常是弱势一方。它们可以以各种理由不录用你,你却不能以某种理由为难它们。也正因这类博弈的不对等,“豢养”出了其傲慢的态度。

  有些部门、机构对待招聘,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就连发现问题后的纠偏,也总迟迟不至,总是靠舆论倒逼才采取纠偏补救措施。

  就目前看,尽管涉事招聘方回应称,已经处分相关工作人员,却并未给出具体情况,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处理了谁,仍不得而知。而当事人曾小玉竹篮打水一场空,应聘不成反被“忽悠”,谁来买单?这个问题不能没有答案。

  先是公招以“世界史非历史学”刷人被曝光,如今又是招考以不存在专业卡考生资质,这是招考还是下套?是反智还是刁难?这样的奇葩招聘,又何时能终结?

  可以肯定,要让此类奇葩招聘尽早终结,还得靠依规从严问责。对相关责任人员的问责和对应聘“受害者”的补偿到位了,让犯错的付出应有代价了,才能长点记性。

  文/与归

  编辑:王磊 王晓琳 纯洁 吴敏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