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划图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双参数调整,并提出了四级(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取值。顺应国家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各种需求,新区划图用四个超越概率水平对四级地震的作用做出明确规定,“多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63%(约50年一遇)的地震动,“基本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罕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2%(2475年一遇)的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相应于年超越概率0.01%(1万年一遇)的地震动。

  新区划图给出了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以下简称“两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和基本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等。其中,“两图”是技术要素主要组成部分,对应地震概率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对应场地类型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是首次在国家标准中列出。

  相比四代图,新区划图中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Ⅵ度)的分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由49%上升到58%,0.20g(即Ⅷ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从12%上升到18%。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普遍提高,县级以上城镇抗震设防水平变化较大的约占12.5%,其中有6.9%的城市从0.05g提高到0.10g或0.15g,有4.6%的城市从0.10g或0.15g提高到0.20g,1%的城市从0.20g提高至0.30g。

  据了解,我国区划图的编制修订经历了五代。第一至三代的名称为“地震烈度区划图”。一代图编制于1957年,给出了全国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的分布。二代图于1977年发布,是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编制的,给出了未来一百年内场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正式引用。三代图于1990年发布,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在一般场地条件下的烈度值进行区域划分。四代图(现行标准)于2001年实施,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区域划分。第五代区划图(即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新区划图”),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将于2016年6月1日实施。(原文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