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您当初创作《抗战老兵》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中间又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今年年初“2015山东画院年展”时,就已看到您创作的两幅抗战老兵头像,但那时画的风格比较夸张、简洁,好像跟现在的风格不太一样。
孔维克:这些年来由于在民革兼职的原因,经常接触到慰问黄埔老人、抗战老兵的话题和活动,也听到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2014年9月初,我同山东画院的画家们一起到台儿庄写生,偶然在街上看到一个大的宣传牌,第二届“山东抗战老兵影像展”正在这里举办,展出的图片有近百幅,均为主办方寻访抗战老兵时所拍摄的老兵影像。在那些被定格的瞬间里,从一张张充满沧桑感的面孔上,我看到了他们被历史裹挟的命运,也看到了那被国仇家恨镌刻着的时光,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之后就想以此为选题创作一套画,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表现语言,在画院年展上展出的那两张抗战老兵的头像即是我探索的表现方法之一。
同年12月23日至24日,民革中央画院在北京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民革全国书画工作会议。会上通报,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拟安排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现在仍健在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参阅,同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将向全社会发出美术作品的征稿通知,并于8月份在京举办主题展览。无论是阅兵还是美术创作,大家讨论的话题都围绕“老兵”,我是在会议现场产生的创作灵感,当即在会议稿纸上勾划了一个四副头像的小草图,这最初的创作构思和画面设计定格了最后的画面感觉。随后我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等“画外功夫”,譬如到号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的台儿庄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走访当年参加战役、仍然健在的老兵,还拜访了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抗日铁道游击队老兵。画写生,问寒暖,探寻当年激烈战况,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至于具体的老兵形象,我在写生、收集素材的基础上,还联系了“山东抗战老兵影像展”主办方,与记者刘畅等交朋友,从中也间接地了解了更多这些曾在卫国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老兵的真实境况,获得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虽然只有四张画,但是提前都画了无数遍的素描稿,即使完成稿也画了两三遍,我反复探索笔墨的表达形式,悉心勾画心中的个性形象,不断设计头像的剪裁、细节的安排,直至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