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济南6月10日电(陈国峰 林亮)6月8日一大早,山东省临朐县丹崮村的刘德成早早出了门。他要到西山的光伏发电厂,清理灌木丛及杂草,清洁光伏发电板。自从光伏发电厂建成后,他就当起了义务清洁员。
刘德成今年59岁,爱人患有先天性残疾,女儿在外读大学,自己也一身的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平时就指望着山上的几亩山地养活一家老小,年收入不足一万元。日常医药费,女儿的学费,老人的赡养费等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由于地处青石山区,丹崮村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为帮助像刘德成这样的贫困群众快速脱贫,早日摘掉贫困帽,村支书刘向阳费尽了心思。丹崮村啥都缺,就不缺荒山,可这兔子不拉屎的地儿,一年到头想尽办法,村集体的钱袋子还是瘪的,扶贫工作咋开展?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区,全县87%以上为山岭地带,像丹崮村这样的山村不在少数。2016年,临朐县大力实施“阳光扶贫”专项行动,为全县101个村新上光伏项目,建设总规模达11兆瓦,以光伏绿色能源助推全县扶贫工作点石成金。
过去的荒山现在派上了大用场。丹崮村被列为光伏重点帮扶村,在村西头的半山腰开辟三亩多荒地,建设容量为175千瓦的光伏发电厂。为确保项目顺利并网,国网临朐县供电公司新上一台200千伏安专用变压器,消除了光伏项目受限难题。
据了解,丹崮村光伏发电厂平均每年发电量为21万千瓦时,按照光伏电价执行政策,每年可实现收入21万元。按照协议,除去偿还光伏设备投资费用外,村集体每年可获益5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开支。像刘德成这样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光伏扶贫款。
距离丹崮村10公里外的南西安村,国网临朐县供电公司为村里捐建“阳光银行”的事儿,让村民欣喜不已。“你看这些光伏板,不用浇水,不用施肥,晒晒太阳就生钱。”南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指着大片泛着蓝光的光伏板说。
为了让村民快速脱贫,国网临朐县供电公司市县一体成立工作专班,将“阳光扶贫”作为精准帮扶计划,争取省公司捐赠金额8万元,为村里捐建了一座容量为15.1千瓦的光伏电站,仅用10天就完成项目建设,于2019年11月顺利并网发电。按照现行光伏电价政策,预计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8000多元。
石山生金,金再生金。刘文朋盘算起了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的用途。南西村将抓住寺头镇红香椿荣获“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契机,发展壮大红香椿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用刘文朋的话说,上了光伏电厂,相当于有了阳光银行,发展好红香椿产业,相当于为村民们建设了储蓄银行。(完)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