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八月,又是一场超级强降雨,去年的“温比亚”降雨已经是百年一遇的极限降雨,今年的“利奇马”不折不扣让东营人马上迎来了第二个“百年一遇”。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去年的积水点为工作重点,积极准备,找不足、补漏洞。今年的“利奇马”暴雨,作为老城区的西城排水能力已经大步提升,“看海”正在成为过去时。

  本报记者 崔立慧 段学虎 通讯员 吕超伦

  增强体质 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先行

  排水管线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排水能力。为此,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推进中心城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目前,东营区共有雨污排水管线648公里,其中雨水管线433公里、污水管线215公里。正是这套埋在地下的、看不见的系统,掌握着此次东营区安全度汛的关键。

  完善市政雨污管线,是强化主干;完善小区单位内部排水管线,是修复末梢;完善排水泵站设置,是打通城市防汛有效运转的任督二脉。城区积水点改造,则是将城市防汛长期存在的病灶一一祛除。

  东营区通过封堵混流点、疏通维修老旧管线、完善内部雨污管线配套等方式,改善小区单位内部排水条件,共计改造442处排水单元。完善西城市政雨污排水管网配套。对老旧管线进行清淤维修,共疏通39条道路,102公里雨污管线;逐步完善市政道路雨污双管网体系,让雨污水互不干扰、各行其道。新建23条道路雨污管线59公里,并设置沿河雨排闸门及监控设施,严控不达标雨水直排河道。

  改善城区泵站排水体系。改造提升西二路南等8座现有雨污泵站,更新排水泵及配电设备。计划新建6座市政雨污泵站。目前,太行山路南雨水泵站已投入使用,为本次耿井片区的排水,提供了极大帮助。

  对西城容易积水的路段进行排水设施改造,通过管线清淤,增设排水管线、排水沟渠,安装排水泵站等方式,加快道路积水消退。西城共改造24处积水点,其中10处由东营区实施,目前已全部完工。本次降雨,各积水点改造路段排水效果明显。

  未雨绸缪 反复推演制定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来描述制定应急预案的意义再合适不过。事前推演,根据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情况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在台风真正到来时心里有谱、忙而不乱。浏览这份《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你会发现,系统里的每个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也是今年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强降雨期间防汛的“秘籍”。

  成立哪些组别,每个组谁负责,职责是啥,一清二楚。具体到应急处置,什么情况下启动什么级别的预警,当下将会出现的汛情可能有哪些,紧急情况怎么处置,简直就是城市防汛人员的一本“飞行手册”。

  遇泵站突发性停电,具备双电源的泵站,由泵站值班员将供电切换至另一路电源,确保泵站正常排水;不具备双电源或两路电源均断电的泵站,应急设备组立即启动备用发电机,同时,市政处立即协调供电部门最短时间内修复供电线路。

  若路段积水严重,各路段包靠人员迅速打开井盖加速排水,并安装网状井盖和警示标志,安排专人现场守护,根据情况,安排移动泵车排出积水,待积水排除后,及时将原有井盖复位,确保车辆、行人安全。

  早做准备 暴雨来临前已经留足提前量

  “做足防汛准备工作,这为我们以后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会主席张建光这样总结今年东营区的防汛经验。在台风到来之前,东营区环卫处对辖区排水不畅的收水口进行清掏,一夜奋战清掏收水口500余个。东营区园林局提前加固树木支撑,做好公园水面、道路水系的安全专项检查,增设安全警示标志,配齐救生物品、排水设施和物资。执法大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设施进行即刻拆除或者通知业主进行整改加固;加强对建筑物料占道堆放、违法占道施工等行为的管理,防止占道沙土被雨水冲刷、下水道堵塞等安全隐患。

  市政处提前成立应急队伍,配齐应急物资,准备移动泵车5台、强排泵8台、移动发电车1台、疏通车2台、编织袋10000个。疏通雨水管线104千米,清理雨水收水口5200余处。“台风到来之前,我们提前把雨污管网内和城市公园水系降到最低水位。”张建光说,这样不仅给城市预留了强降雨的“蓄洪区”,也在降雨持续时,给了城市管理部门足够的应急处置余地。“排空水系的做法值得借鉴,经过一场大雨,这些水系起到了分水的作用,也避免了水系内积水漫溢造成绿化植被的死亡。”

  10日,利奇马带来的降雨比预计提前了四个小时到达东营。预案做得详细,准备工作充分,城市防汛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起来。暴雨过后,东营区环卫处迅速组织人员投入灾后清理工作。清掏清理路面杂物、淤泥;洗刷城市道路;安排车辆清运垃圾240余吨。园林部门也开始对大风导致的倒伏树木进行重新扶正。

  “今年的一些积水点,还将是明年的工作重点,下一步,针对黄河路以北、油田小区等新划入我们辖区的区域,将继续进行改造,包括新增设泵站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在谋划当中。”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应对超级强降雨过程中的好做法,比如提前管网排空到最低水位、制定系统的应急预案等,未来将形成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