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加快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长岛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烟台日报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聂英杰 摄影报道

  长岛裸露山体修复后成了美丽风景。

  7月10日上午,长岛南长山岛东岸,一片裸露的山体上敷设起密密麻麻的网格,工人们站在山体斜坡上,熟练地用长杆剥离着松散石体。“前几年,人们大规模开挖,形成不少支离破碎的裸露山体,不仅影响了周围的旅游环境,也打破了原本平衡的土石结构,造成了生态破坏。”长岛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园林科科长张文平说,眼前正在进行的是裸露山体修复工程,工人们清除完危岩体后,将利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实施大规模客土喷播。其中,植物种子和养料混合在泥浆中,经喷播机喷射,附着裸露山体上。两个月就能生根发芽,半年左右就能形成乔木、灌木和草丛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

  生态是长岛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是海岛永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长岛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同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建立起符合生态保护要求、迎合市场消费趋势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岛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历史上一段时期,长岛在生态保护上走了弯路,重海洋索取轻海洋保护,大量自然岸线被养殖业侵占,育保苗产生的污水直排入海,近岸潮间带生态受损,加之渤海生态大环境的恶化,部分海洋物种资源出现衰退甚至绝迹。”对长岛历史发展的教训,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主要负责人深有感触。近年来,围绕生态修复治理,长岛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整改、裸露山体治理、岸滩整治、清洁能源替代、近岸养殖腾退、垃圾污水处理等“六大攻坚战”。目前,142处问题点位全部整改落实,其中全域80台风机百分之百拆除并完成生态修复。绿化喷播治理南北长山岛裸露山体25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前再治理外围岛屿5.4万平方米。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厂、圈养池74万平方米,直接减少入海排污口1038处,累计整治修复岸滩20多公里。城市和旅游公交系统百分之百绿色化,城区55万平方米集中供暖百分之百“电代煤”替代,城乡10吨以下燃煤锅炉百分之百淘汰。明确了近岸养殖腾退补偿标准和区域,划定了近岸苗种暂养区,8月底前先期腾退4000亩以上。累计敷设雨污分流管网16公里,建成14处城乡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年内再新建10处,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垃圾分类处理有序推行,启动了大黑山岛垃圾收集外运试点,逐步解决城区外围岛屿垃圾围岛问题。

  在持续保护修复生态的同时,长岛立足海岛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从与海岛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和渔业抓起,坚定不移走“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聚焦生态旅游,长岛进一步丰富“山、海、岛”景区体系,精心打造海岸休闲组团、海上环游组团、渔家风情组团、文化体育组团,全国首个海上3A级景区、南北长山环岛旅游慢行服务系统、渔家风情园及特色民宿、休闲渔业、环岛马拉松及海钓赛事等海岛特色产品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目前,进岛客源团散比例由十年前的80:20转变为30:70,“过夜游”占比由30%-40%上升到60%-70%,原先游客罕至的北部岛屿,平均滞留时间为3-4天。随着海洋开发由近海向远海的推进,长岛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开发,拥有人工鱼礁、智能网箱、管理平台、监测信息化系统的现代海洋牧场初具规模,装备渔业水平率先走在了省市前列。目前,累计获批3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开发生态海洋牧场24.6万亩,下水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2座,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座底式“长鲸一号”深远海智能化网箱和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化网箱正式投用,年内还将新建3座智能化网箱和多功能平台,投放抗风浪网箱34个、人工鱼礁9.2万空方,增殖放流恋礁鱼苗950余万尾。

  如今,从天空到陆地,从海岸到海底,长岛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对生态质量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斑海豹、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在老虎洞景区外,裸露山体修复后槐树随风摇曳,岸滩整治后彩虹慢道上浪花飞溅,让游客于跃一家三口沉醉其中。“这里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碧海蓝天,是度假休闲的最佳去处。我会推荐给更多朋友,让他们来体验独特的海岛美景。”于跃满意地说。

  (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