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在中国市场愈演愈烈。在汽车产销比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下,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着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万辆和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和18.1%。面对汽车产业全新的发展格局,青岛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2018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2万辆。一汽大众、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等一大批车企在青岛建立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生产其新能源汽车车型。与此同时,青岛已聚集了国轩电池、乾运高科、特锐德等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充电企业。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青岛形成。

  多款新能源新车型青岛造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型从青岛下线,走向全国。今年5月,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传来消息,今年1月-4月累计已完成7.6万台,今年预计生产23万台。目前,华东基地的产品有宝来MQB与宝来BEV(纯电动版),日产量能达到1200辆。

  2019年4月25日,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二期项目正式启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EX3批量下线。这是北汽新能源青岛产业基地的“主打”生产车型,也是北汽新能源基于全新技术品牌“达尔文系统”打造的一款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是首款续航超500公里的A0级量产车型。同时,EX3还配备了先进的全气候电池温控技术,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全时监控并调校电池、电芯和冷却液温度,在-7℃环境中从10%充至90%仅需70分钟,高温天气时可将电池温度控制在45℃以内。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北汽新能源EC系列就产自青岛,这款车年销量超过了9万辆,领先第二名奇瑞eQ接近一倍多。

  2018年,宝骏品牌全新纯电车型——宝骏E200在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正式下线。宝骏E200定位为“家庭第二辆车”,采用两门两座设计,小巧灵动的车身尺寸让出行、停车更加方便。该车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29千瓦(39马力)的驱动电机,容量为22kWh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组,NEDC综合续航里程达到210km,厂家为新车动力电池系统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宝骏E200采用了全球首款集成式电桥,将电机及减速器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变速器噪声及电机震动。

  推动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当前,我市正在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推动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从“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迈进。汽车工业则是工业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端制造业之一。汽车生产企业的加速聚集推动着青岛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推行“机器换人”,汽车生产工厂的自动化率大大提升。目前,青岛已有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它们都在青岛建立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

  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焊装车间拥有1036台机器人,自动化率93%,是一汽-大众当前自动化率最高的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拥有机器人137台,自动化率达到82%,居于华东地区第一;在冲压和总装车间,采用大量AGV无人驾驶小车技术,致力于实现生产自动化。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在2017年车身焊装线改造中,相继投入3000多万元,购买144台机器人,其中焊接机器人115台,搬运机器人29台,后来又新增移动(AGV)机器人9台,用于货箱从缓冲区到生产线旁转运。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展“机器换人”项目后,车身焊装基本全部采用机器人自动焊接、涂胶和搬运,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5%,生产效率达到了94%以上,焊接机器人根据每个焊点的具体条件设置不同的焊接参数,有效保证每一个焊点的强度。搬运和涂胶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对中台等实现精准定位,为高质量的白车身打好基础。

  北汽新能源青岛产业基地正在打造一座现代化智能工厂。厂区拥有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共有167台机器人完成在冲压、传输、车身点焊、油漆喷涂等过程的作业。通过智能化生产体系,以及物联网化的生产设施,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制造等环节数据化、智慧化,达到高效生产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家落地青岛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充电设备在产业发展链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青岛的聚集,其产业链上的新能源电池及充电产业在青岛落地。青岛拥有特锐德电气、国轩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7家,相关配套技术优势全国领先。其中,青岛乾运高科锰酸锂材料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特锐德电气股份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属世界首创,在全国建设充电终端超过20万个,占据46%国内充电市场。

  青岛乾运高科成功研发出的新一代正极材料——5V锰酸锂,具有超高容量、高电压、长寿命、优异高温倍率性能等突出优势。目前市场中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克容量不超过200mAh/g,而5V锰酸锂的克容量>280mAh/g,如此高的比容量使动力电车用电池的负载量大幅下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5月11日,特来电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正式发布。特来电“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网两层安全防护技术”,建立了充电网大数据的19个安全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充电网对动力电池的冗余安全防护,防护范围在空间轴扩展到充电侧、能源侧、用户侧,在时间轴上实现了向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扩展,构建了多角度、多维度、系统化的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模型,并进行云端大数据的学习和进化,使得充电过程及汽车安全隐患做到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可追溯。

  青岛力争汽车产业实现倍增

  目前,青岛全市汽车产业主要分布于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等4个重点园区。2018年,我市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创我市汽车产量历史纪录。其中生产载货汽车15.4万辆、交叉型乘用车及SUV等车型68万辆、轿车8万余辆、改装车2万余辆、新能源汽车9.2万辆,合计生产各类汽车103万辆,青岛汽车产业全年收入首破1000亿元,成为青岛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今年,青岛将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上汽通用五菱E200项目、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纯电动轿车项目等,继续引进若干整车生产企业,吸引一批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重点突破电机、电控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招商,通过补足产业短板,将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成国内产业链条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48万辆,产值由现在的94亿元提升到500至600亿元,带动全市整个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实现倍增。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