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问政山东》曝光了院士成果“山东开花省外香”,令人遗憾,让人着急。

  据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GV971今年即将上市。但在当初,新药研发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管华诗院士介绍,这款药被卖到了美国,后来又由上海绿谷制药集团将其经销权、实施权买回中国,现已经成为上海制药行业的明星产品,管华诗院士对这一研发成果没在山东开花结果感到遗憾。

  院士成果为啥“山东开花省外香”?资金“卡脖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意味着科技成果自动转化为生产力。一个科研项目,从实验室到市场,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大资金”来驱动链接。这个院士成果,生长于山东,开花于山东,却由于资金等原因,只能遗憾地出走山东,在国外和省外结果,最终成了别人家的明星和“印钞机”,遗憾吗?内疚吗?着急吗?

  院士成果尚且如此,其他科研成果转化有多难;院士成果都得不到资金支持,其他科研成果转化能得到多大资金支撑?谁该遗憾?谁应内疚?谁更着急?

  遗憾、内疚、着急,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关键要痛定思痛、有所改变,关键要“亡羊补牢”,解决资金“卡脖子”问题,不能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了。

  当前,山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动能转换的胶着期,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引领,尤其需要以强大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撑。

  有报道指出,山东是个金融产业落后省份,“注册地在山东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占全国的2.8%,相当于浙江的1/4、江苏的2/3;管理基金规模仅占全国的1.4%,相当于浙江的1/5、江苏的1/3。境内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只相当于江苏的1/2、广东的1/3。”

  基于观念滞后和山东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山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难题。动能转换需要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呼唤资金保障,而山东金融相对落后,这个矛盾如何化解?

  只有改才有出路。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贫血之体,必然羸弱。只有改变,才能改善,才能让科技创新摆脱“贫血”困境。

  这两年,山东在金融保障上下了很大工夫,最为典型的就是“动能转换基金”。省委省政府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通过和基金公司合作,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据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设立一年来,批准设立27只基金,认缴规模1775亿元,实现了“十强”产业全覆盖。目前,新设基金已实现投资5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90亿元,投出了一批数额大、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显著的大项目。

  院士成果不能再“山东开花省外香”了。

  据报道,管华诗院士亲自主导的海洋抗肿瘤药物BG136,目前也处在尴尬境地。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并最终上市,需要巨大研究经费,高校院所不具备这样的投资能力,而在山东,药物研发在这个阶段政策性资金较少,申请渠道少,即便申请到金额也不大,怎么办?

  科技厅负责人介绍,青岛首只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就是针对海洋业务的,并已于昨天正式公布,这个院士成果,很有希望在山东就地转化。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金融与科技创新循环通畅,创新发展才会活力四射。希望山东财政金融改革的步子更大些、更快些,希望院士们不再为资金烦恼,“院士成果山东开花山东香”,希望财政金融多管齐下,为更多科研注入金融血液,为山东动能转换加足油!

  (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