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 孙秀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乡村面貌差异较大,产业基础村庄建设等方面不一样,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侧重。无论搞乡村规划还是发展产业,都必须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已有现有模式,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
5月28日,大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潍坊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潍坊市坚持产业为基、全面振兴,片区带动、全域提升,推动“三农”工作实现由量到质、由线到面、由局部到全域、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他们认为,乡村振兴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而要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推进路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创造出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新时代,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是山东和潍坊的使命担当。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三个模式”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三个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其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方向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必须把握“三个模式”内涵,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而要讲一个“实”字,在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三个模式”的成绩,也要看到问题。比如,长期以来发展牺牲环境的代价比较大,遭到破坏的农村生态还没有得到完全修复;村容村貌难以做到干净整洁;镇村规划建设特色缺失,古树、古建、古宅、古街保留不多;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公共服务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等。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放大产业优势与补齐农村短板并举,既要积极作为、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久久为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先行之路。 讲“实”字,讲的是因地制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乡村的风俗不同、生态多样、面貌差异较大,在产业基础、村庄建设等方面也不一样,不同村庄的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侧重。无论搞乡村规划还是发展产业,都必须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乡村建设经验时,不能贪图省力,照搬照抄已有现有模式,而要注重村庄实际,尊重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实现乡村振兴多样性发展。
“三个模式”是干出来的,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必须真抓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是一个多学科全面而系统的考试,门门都得优秀,来不得半点偏科,决不能只拣好干的干,拣容易干出成绩的干。狠抓落实,对确定的事项必须盯住不放,反复讲、一直抓,经常问、定时查,干什么、怎么干、谁负责都要明确具体,一竿子插到底,见事见物见群众,而不能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更不能“念歪了经”“各搞一套”。只有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促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多样性发展、共享式发展,才能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