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山东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制约山东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制度,制度,还是制度。省委书记刘家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我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创新这个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尽快补齐短板、加固底板,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但一段时间以来,对山东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影响的有之,归结为性格因素的有之,归结为区位因素的有之,归结为国家战略缺失的亦有之。

  其中的一些论调,你可能也听说过,我们来好好聊聊。

●其一:“文化论”——儒家文化跟市场经济不兼容?

  ●其一:“文化论”——儒家文化跟市场经济不兼容?

  一些人把原因归结为文化,认为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使得山东人保守、缺乏创新,限制了市场经济发展。

  不可否认,文化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所谓“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在理论上其实早已受到众多批判,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也难以解释现实。

  从自身来看,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山东,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富庶繁荣的地区,并没有因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而没落。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也一直是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经济规模始终位居全国前三,甚至有4年位居全国第一。

  跳出山东来看,全中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在历史上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经济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麦迪逊的研究,1820年,中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快速崛起,实现了9.5%的年均经济增速,创造了“中国奇迹”。

  从世界范围看,二战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不仅没有因为受儒家文化影响而陷入经济停滞,反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东亚奇迹”。

  由此,所谓的“文化决定论”可以休矣!

●其二:性格论——山东人豪爽、厚道、忠诚,但缺乏进取意识?

  ●其二:性格论——山东人豪爽、厚道、忠诚,但缺乏进取意识?

  有些人把原因归结到个性意识,认为山东人厚道、中庸、重义轻利,缺乏市场精神和进取意识,导致山东经济缺乏活力。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文化决定论”的演化。山东人豪爽、厚道、忠诚的性格特点,古已有之,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山东人养成了诚信经营、公道正派等商业精神,支撑了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比如,山东古代不仅有管仲等善于经营国家的将相之才,也有被称为中华儒商之祖的孔子学生端木赐等,近代更出现了孟洛川等名商巨贾,当代也有张瑞敏等众多优秀企业家。此外,山东人不仅有闯关东的闯劲和豪迈,还开创了现代农业、农工贸一体化、“寿光模式”、“潍坊模式”等改革典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山东人厚道、诚信、正派等优良品质,理应更容易获得商业伙伴的认可,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所以,“性格论”可以休矣!

  ●其三:地缘论——山东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被两者“虹吸”?

  有些人把原因归结到地缘特点,认为山东位居京沪两个特大城市和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资源被吸纳分散,影响了山东的快速发展。

  这种观点其实是由“区位决定论”演变而来的。区位影响经济发展,但山东近年来相对落后并不能由区位完全解释。

  山东位居两个特大城市和两大经济区之间,可以更便利地融入其中,参与区位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换句话说,山东区位并不一定是阻碍发展的因素,相反,如果利用得好,反而能够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从省外先进地区来看,江苏苏州并没有因为身处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的三角中心地带而影响发展,广东东莞也没有因为身处广州和深圳两个特大城市之间而逐步衰落,反而因其区位优势获得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区位,关键在于有没有利用好!

  所以,“区位论”可以休矣!

●其四:政策论——山东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大战略没有山东的份儿?

  ●其四:政策论——山东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大战略没有山东的份儿?

  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缺少国家政策支持,认为山东缺少国家重点扶持的各类优惠政策,缺少各类国家战略。

  这显然有失偏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始终对山东发展寄予厚望。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明确将部分城市列为沿海开放市。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青岛、烟台对外开放驶入了“快车道”。

  自此以后,从济南、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的政策创新架构之利,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之利,山东一直得到中央的高度厚爱,而且各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试点中也多见山东的身影。

  因此,把原因归结为缺乏国家支持,既不客观也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文化论、性格论、地缘论、整合论,均有失偏颇,未能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更没有找准近年来山东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的积累,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的关键在制度,在根据发展阶段变化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为企业充分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奋起直追、比拼超越的“牛鼻子”。

  原作者:王金胜[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

  (原文刊于5月22日《大众日报》第9版论丛周刊·思想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