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靠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直播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昨天,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火了。

  报道称,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对媒体表示,16年来,有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很多人感动于互联网技术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上起到的作用,但也有声音指出,直播班坚持了十余年,多年的苦心经营并非一句“技术改变教育”就能概括,教育资源均衡也不是给贫困地区的学校拉根网线、放块大屏幕这么简单,其背后教师的付出、校方的态度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互联网+教育”早已不是新鲜事,88位同学考上清北能不能证明技术改变命运?这种模式存在哪些难点?未来,技术赋能教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寻找中国创客采访了八位教育领域的创业者和相关投资人。

  受访者无一例外强调了直播课程对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重要作用,但在师生水平匹配、课程互动与体验、个性化教学方面,直播班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远来看,技术一定会赋能教育,“AI+教育”在增加优质教师资源供给、提高个性化教学方面将日益重要。

  “88人考上清北”参考价值不大

  “这个话题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说明大家意识到中国教育的最大痛点在于资源的极度不均,优秀教师非常稀缺”,学霸君CEO张凯磊认为,不管是直播课堂,还是在线教育,都是借助技术的力量,通过线上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逐步解决这个痛点。

  这一观点也得到松鼠AI智适应联合创始人周伟、校宝在线董事长兼CEO张以弛、作业盒子相关负责人认可。

  远程教育的价值值得肯定,但就目前的发展程度看,效果并不够“欢欣鼓舞”。多名受访人认为,文中“88人考上清北”这一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

  园钉创始人兼CEO王旭表示,一个县级地区本身清华北大的录取率约0.08%,报道中的地区上了直播课录取率变成了0.12%,这并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提高。不少远端的人都是把当地认为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去上这个课,其中也有概率问题,这样的样本不足以证明直播课堂的价值。

  另外,他认为,一起上课会不会拖后发达地区上课的进度也值得思考。“如果这样的教育公平是牺牲了一线的优质学生群体而达到的,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王旭说。

  周伟也注意到,成都七中从2002年就开始做直播班,远端7.2万学生中考上清华北大的有88人,比重并不是很大。作为参考,成都七中仅2016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有55人。

  “原则上如果真正非常有实际效果的话,他们的比例应该是一样的。这说明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力不匹配,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他说。

  难以兼顾课程互动和个性化

  除了数据的参考价值之外,课程互动、个性化教学也是受访者认为直播班模式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旭坦言,他曾实地走访过这种模式,不少课堂是作秀而非常态化,而且针对不同圈层的学生,老师备课、教学进度方面会非常复杂。

  作业盒子负责人表示,直播只是把传统授课搬到线上,本质上还是传统优质师资的线上复制和传播,无法解决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无法兼顾普惠。

  校宝在线董事长兼CEO张以弛也认为这一模式存有缺陷。从课程设置上,一些强调体验感、动手类的课程是远程教学无法覆盖,而且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也是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培养,需要情感层面的日常沟通,无法通过远程教育这一单一形式来实现。

  另一方面,仅仅有远程教学还不够,它只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振兴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还需要提升学校的运营质量和教务水平。

  昆仲资本投资总监王凯南告诉寻找中国创客,这个模式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双师课堂的模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对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肯定有帮助,但不能一劳永逸。

  他认为,直播依然占用本身最稀缺的优质教师资源,科技手段只是做了连通,并没有提高供给,所以没办法彻底改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稀缺的现实,难以实现真正的普惠。

  58产业基金高级投资经理王妤庭强调,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事情,老师有输出,学生要懂,也要交流、讨论。目前的模式只解决了稀缺教育资源的输出,互动方面相对缺乏。同时,另外一个线下的助教老师也很关键,需要两个老师有比较好的配合。

  “这是一场革命,需要转变理念”

  据寻找中国创客了解,此前已经有不少机构尝试双师课堂的形式,解决名师难下乡问题。

  过去六年以来,公益组织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简称友成基金会)就一直在做“双师课堂”项目。他们将人大附中的课程同步分享给2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

  稍微不同于成都七中,他们采用录播的模式,人大附中当天结束的课程,远端老师下载并提前观看、剪辑,记下部分不适用于当地的内容,上课时直接快进,在互动提问环节,老师暂停视频,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老师答疑解惑。

  “配合硬件、互联网、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成本极低,效果很好”,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说,“使用了双师课堂后,贫困地区的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20多分。现在这种模式和技术本身是可以大范围推广了,缺的是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接受。”

  汤敏认为,“这是一场教育革命,但这场革命迟迟没有真正推动起来就是因为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在阻挡,在逃离,这是一个理念问题。”他强调,这种模式没有推广起来十分可惜。

  猎鹰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圆峰认为,直播课从本质上来说是共享经济,通过网络科技直播的形式,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共享。

  “随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省内的共享、全国的共享乃至世界范围内共享,我认为都是可行的。现在还有很多科技公司实力非常雄厚,技术、资金都不是问题,只要教育部门相关政策认可鼓励这种形式,很快会得到大力普及。”李圆峰表示。

  AI赋能教育是未来趋势

  分歧虽然存在,但未来,教育要通过技术赋能来提高效率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

  周伟表示,现在直播大班课的模式还是千人一面,如果未来能加入人工智能,它就能变成千人千面,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能力值进行相对应的个性化匹配,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作业盒子负责人指出,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利用AI技术重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和资源普惠性,一定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AI技术一方面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切片、分解、复制、分发,依据个性化的学情图谱供给。另一方面,通过采集师生日常教学行为数据,将电子作业、纸质作业电子化、家校沟通、校级服务等内容全流程数据整合,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服务。”该负责人说。

  在AI赋能教育方面,不少创业公司早有布局。

  松鼠AI智适应已经在云南、贵州等地用个性化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推荐符合他们学习能力的专属内容;学霸君的产品,也会采集学生数据,找出他们的薄弱知识点,让老师有针对性地去讲解辅导。

  校宝1 Course智能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与国际考试标准一致的测试与练习、学员成长档案,还实现了口语与听力的自动智能批改;园钉则致力于为师生提供海量题库、智能成绩分析、个性化学习等。

  张凯磊认为,AI赋能老师会带来效率的提升,用技术帮助老师更好地备课、分析了解学生,再通过老师去更好地输出知识,辅导学生学习,未来整个上课环节将依赖于系统的指导,而不是凭借主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