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江12岁少年吴某康弑母一案持续引发关注。12月12日,当地政府表示针对吴某康未到法定年龄释放后的处置已经商讨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但细节不便透露。
吴某康是一名未成年人,虽然罪行严重,但是心智尚未成熟,还有改造的可能和空间。而政府的方案就是希望他能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重塑自我,改过自新。如果将将吴某康的个人隐私和生活细节过多地透露出去,这无异于把他暴露在透明空间,也给他贴了“标签”,而这种“标签效应”很有可能使其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利于其心理和行为的矫正。即使吴某康有悔过自新的念头,但是由于其罪行众所周知,或造成公众对他的惧怕或厌恶,社区很难接纳他,有碍于其顺利回归社会。
“罪有应得”、“自作自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一旦犯了罪,就意味着终身都要背负着“罪犯”的标签。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对失足未成年人,应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惩罚只是手段,让其顺利回归社会才是管教的真正目的。希望舆论能将此案的讨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要把公共讨论形成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这个未成年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