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梗住院,做了支架;气到脑出血,躺进急诊室……最近一段时间,两条“陪孩子写作业,大人气到送医院”的微信在朋友圈火了,一时间,家长们纷纷开始倾诉自己陪写作业的“辛酸史”。低年级孩子做作业磨蹭生气,高年级孩子作业多担忧;看孩子写作业糟心,帮孩子检查作业更闹心……记者采访多名家长发现,无论是哪个学龄段的家长,对于作业都有自己的焦虑。对此,学校建议孩子做作业,家长不可过度干预,给孩子留出自己完成课业自己订正的空间和机会。
1 低年级家长
写作业靠吼 改作业靠蒙
“只要不陪写作业,我感觉自己还算个温柔的妈妈,但一看到她做作业,我这个火就控制不住。”晓雪的女儿刚上三年级,她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朋友圈里说的那种“每晚陪写作业就崩溃”的妈妈。三年级的孩子每天的作业并不多,但就是这“仨瓜俩枣”的作业,女儿都不肯好好做。“坐在书桌前,身子扭来扭去,不是弓着背,就是侧趴着。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捡橡皮。平时看动画片半小时都不挪窝,也不见她累,一写作业就找事。”晓雪想不明白,明明做完作业就可以休息,女儿却天天在作业上“摸鱼”,磨磨蹭蹭耗时间。
做护士的晓雪在科室工作一天回到家,本来就很累,看到女儿写作业的状态总是忍不住数落,往往说不上两句,嗓门就大起来。急脾气的女儿也不甘示弱,偶尔回个嘴,一场家庭大战马上开始。“现在我和孩子都习惯了,写作业时我吼我的,她就装没听见,偶尔回句嘴就能把我气死。”更让晓雪生气的是女儿改错时的态度。“不是56,那就是65吧,不是99,那是98吧,完全靠蒙不过脑子。”晓雪说,老公也跟她谈过多次,让她不要在一旁死盯着女儿写每个字,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但在晓雪看来,对女儿这么小的孩子,自觉性还没有建立起来,写作业要完全放手根本不可能。“我也试过让她自己在房间里写作业,过半小时进去一看,自己拿着铅笔和橡皮玩起游戏来了。一看不见就偷着玩,真是没法放手。”她只能寄希望于随着年龄增长,女儿能自己学会更高效地完成作业。
微信上引发热议的两条“陪孩子写作业气到住院”的朋友圈状态。
2 高年级家长
看不得孩子闲想法“加餐”
记者采访发现,到了小学高年级,家长们焦虑的内容又有了不同。高年级焦虑的关键,从做作业的态度,转移到了做作业的时长。“原来我们数学基本没有作业,新学期换了数学老师后,作业量一下子上来了,孩子每天忙活到八点多。”看着刚上四年级的儿子天天写作业到八点多,刘女士难免有些心疼,但打听了其他班的情况后,刘女士欣慰了很多。“虽然作业多了,但孩子反映相比以前,数学掌握得好多了。”在刘女士看来,虽然作业多一点,家长和学生都辛苦一些,但为了打牢学科基础,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别忘了孩子做完作业,老师第二天还要批改,我们做一份,老师得批40多份,所以敢布置作业的老师都是负责任的老师。”
“别人家是看孩子作业磨蹭生气,我是看孩子在那闲着就心里发慌,就想给他找点题做。”初一家长高虹同样坚持的是“作业多收获多”的观念,就因为嫌儿子上初一后作业不够多,高虹已经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跟老师提过意见。“别的孩子呼哧呼哧做题,我们在这看闲书,那肯定不行,老师布置的不够,那只好我们家长自己来。”她和班里的两个妈妈,通过各种方式,搞来了其他几个学校的初一作业,每天选择性地给孩子布置,孩子做完了她们再帮着检查。
3 老师们为难
多了学生怨少了家长嫌
家长们因为孩子做作业态度不认真、时间太长或太短而焦虑,反馈到了老师那里,同样也让老师们为难。“对任何学生来说,作业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到了初中以后,书写速度、计算能力、阅读速度等,都需要孩子在反复训练中获得,光靠课堂的时间肯定不够。”朱老师是一名初一语文老师,她告诉记者,作业不光家长和学生头疼,老师也常常因此为难。“教育局有规定,作业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初中6门学科平均到每一科实际作业并不多,但作业少了,有的家长不答应啊。”
朱老师说,每天在布置作业时,她也会想:“这个巩固练习暂时不布置了,课堂上挤出10分钟完成吧”“那个知识点大部分同学掌握得可以,先不布置了”,但无论怎么压缩,总有部分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需要孩子课后巩固,即使如此,仍然有学生和家长不满。“作业即使分了层,孩子水平仍然有差距,有的学生就会做到很晚,孩子睡得晚家长会来找;有的孩子自我要求高,作业很快就做完了,一问其他学校做到很晚,嫌我们作业少,家长也会来找。”朱老师说,作业布置众口难调,在量上不可能让全班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合适。
4 家长有疑惑
辅导到啥程度才算尽责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山东省教育厅还是青岛市教育局,都对作业布置提出过明确规定。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其他学科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其他学科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高中作业布置每天总量不超过2小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像朱老师抱怨的那样,对自身要求不同的家长和学生,对作业的要求也不同。很多学生即使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继续应对来自家长“加码”的部分。
不仅家长对于作业时长有不同的理解,“家长陪写作业参与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一话题,家长和老师之间也有不同的理解。工作20年来,青岛市实验小学老师赵茜一直坚持让孩子尽量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作业,不占用孩子回家的课后时间。“家长们辅导作业为什么会头疼?老师为什么辅导起来就很轻松?是因为老师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可以给孩子作业进行专业引导,家长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辅导作业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赵茜看来,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更多的应该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而不是提供专业方法的指导。
而有的老师则对此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班的作业家长不仅要陪着做,还要跟着检查、改正,孩子第二天如果没有掌握,老师会在群里通知家长,暗示家长没有尽到职责。”家长小赵说,在她女儿的班里,作业被默认为是“家长帮助孩子掌握该知识点”,所以每晚她不仅要批改作业,还要帮孩子反复训练,直到掌握。她感到疑惑,照这样下去,自己要跟着女儿重新学习一遍小学知识。
5 校方提建议
给孩子留出独立课业空间
作为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于作业这一话题,青岛文登路小学校长贺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家长坐在孩子旁边,一直看着孩子学习,对这种做法我个人很不支持。”在她看来,作为家长应该传递给孩子稳定的情绪,给孩子留出独立完成课业的空间,家长过度关注学业,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其实从一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告诉孩子回家要按时完成作业。家长更多地应该起监督作用。”
贺卫建议,在孩子做作业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度打扰。“家长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孩子没有认真写作业时,稍微提醒一下,把更多的自主权留给孩子。”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网站上公示的作业内容,在数量上简单检查一下。同时,鼓励孩子自己检查对错,帮助孩子进行更正。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学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家里延续,家校一体共同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贺卫表示,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与学校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养成稳定的习惯,用天天时时的提醒,慢慢放手,一定可以逐步让孩子实现自己做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