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9月26日讯(记者 田进 孙杨 辛鹏)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今天在全新的图书馆报告厅举办全面启用新闻通气会。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永兵,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谭保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孔令栋等出席通气会。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经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2012年启动建设工作,2016年9月17日正式启用。今年9月,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发展,校区一期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二期建设业已启动,近万名师生员工正在陆续进驻,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永兵在通气会上介绍说,去年9月份,青岛校区迎来第一批新生,成为山东大学一校三地体系中的新成员。时隔一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这个校区功能设施日臻完善,各项工作进入有序运转状态,现在已经有5000多名师生员工入住校区,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年8月,山东大学向教育部正式提交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并获得批准。这份《方案》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确立了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目标,提出到2020年奠定世界一流大学坚实基础,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青岛校区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成为“新引擎”。

  青岛校区“新引擎”是具有“三个特性”的“三区四基地”。“三个特性”是指“高端性、集群性、交叉性”,“三区”是指“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全面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区”。“四基地”是指“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水准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

  学校将进一步明确三地办学定位,优化学科空间布局。青岛校区将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学科高峰计划”、“学科激励计划”、“学科整合调整计划”中发挥应有作用。与学校一同发力,集中配置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重点学科快速发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持续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推动学科现代化。

  要真正发挥好“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青岛校区将通过改革创新,寻求多方面的突破。

  一是推动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改革创新

  一方面,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校区将探索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广泛吸纳国家、地方政府代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校区的发展规划论证、重大事项决策、办学资源筹措、政策咨询与管理监督等工作,为校区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共享学校建设发展成果。探索构建校区“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

  另一方面,校区将探索建立开放共享的学术管理与服务组织模式。在改革创新人事制度组织模式和教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同时,在办学条件保障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和社会筹措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建设重大科研装备共享平台,消除条块分割和专业壁垒,切实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和开放度,为高端人才及团队提供系统配套的科研条件。将集中设计、高标准建设大数据中心、计算中心、测试中心等项目平台。

  与此同时,校区还将探索建立更加清晰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在“统筹布局、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坚持属地管理与延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关系,加强属地部门和延伸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调动全校各方力量办好青岛校区。在校区各机关部处,我们将取消科室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好师生实体服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大厅,集中有限人力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克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另外,为把“立德树人”学校中心工作落到实处,青岛校区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实行书院制管理,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建立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引育机制

  在充分利用现有学院和科研机构进行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将在青岛校区成立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验平台、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孵化平台。校区将不拘泥于现有学科,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与团队,强化与落实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人员项目动态管理等学术特区政策。在研究院内围绕杰出学者建立教授工作室,实施扁平化与动态管理模式,在经费保障、空间配置、团队组建、评价考核等方面推行竞争性改革举措。强化岗位考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岗位与任务合同管理,激发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校区将采取有效措施重点鼓励和支持杰出学者参与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和国家智库建设。引育并举,在短期内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逐步提高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和外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聚全校智慧,把青岛校区办成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实验田、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实验田,为学科改造、学科升级换代和增量发展探索经验。

  青岛校区在启动阶段,就在杰出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已正式聘任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担任海洋研究院院长;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贝淡宁教授担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杨大利教授担任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长;还引进了大连化物所韩克利、邓伟侨、李兴伟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其团队成立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引进长江学者、杰青刘林华教授及其团队成立“山东大学光-热辐射研究中心”。目前,还有4位院士与校区达成明确的合作意向,20余位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千人、外籍专家等学者的引进洽谈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可以预见,随着校区全面启用,会有更多杰出顶尖人才加速汇聚山大。

  三是搭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和青岛市打造创新城市的需要,山东大学成立了创新转化学院,作为“创新转化”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平台。创新转化学院首批工作人员和学生已入驻青岛校区,目前,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迅速推进。该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创新转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山东大学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创新成果转化领域的领头羊。另外,青岛校区在校园周边预留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建设用地,为创新转化的增量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资源。由山东大学与青岛市高新区共同打造,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中美大学国际科技创新园”,将为山东大学乃至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业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正在逐步成型,必将成为青岛校区的一个新亮点。

  四是延展拓宽国际合作办学领域与空间

  推进“双一流”建设,进行国际化合作是题中应有之意。青岛校区将充分运用好青岛市作为国际闻名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突出优势,努力拓展国际合作的新领域,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是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经费筹措和资源配置机制

  青岛校区将积极加强与地方合作共建,努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同时,通过改革,创新管理方法,管理好、利用好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建设运行经费。努力整合办学资源,探索建立多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师生能够共享山东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所拥有的多学科知识盛宴。

  2017年,青岛校区本科计划招生1005人,包含自主招生73人,实际录取1015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今年,校区研究生招生共计800余人,分布在33个专业方向上,目前已经陆续报到进驻。 除此之外,校区今年还有来自28个国家的54名留学生新生入驻。随着六个学院整体搬迁到青岛,截至目前已经搬来青岛校区学生总量已达45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50名,研究生1250名,留学生约100名。预计到明年九月份完全搬完,校区学生规模将达到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