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威海网·威海日报文章转载自威海网·威海日报

  ◎记者 矫晓虹

  蓝天,碧海,白沙……这是美丽威海的诗意写真。

  生态,绿色,环保……这是宜居威海的精确写实。

  攻坚,整治,修复……这是生态威海的生动写照。

  三十年来,威海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坚定守望,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韧劲,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民生情怀,在千公里海岸线上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30年初心不改,威海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城,在千公里海岸线上描绘出生态宜居的大美画卷。记者 朱春晓 摄

  这幅画,有蔚蓝纯净的底色。“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359天,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威海蓝,让人沉醉、令人骄傲。

  这幅画,有遒劲有力的线条。坚守绿线,不碰红线,一项项生态法规落地,让蓝天碧水得到最严格保护。

  这幅画,有丰富的内容。“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如画的威海蜚声国内外。

  这幅画,更有深远的意境。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如何协调发展,发展和保护怎样对立统一,怎样加快建设更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今天的威海,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一个理念贯穿始终——

  生态立市,引领科学发展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古人在《诗经》中这样表达对宜居的向往。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威海人在歌声中这样表达对宜居生活的幸福与自豪。

  家住高区的市民王春辉,每天晨跑时都边播放边哼唱这首歌曲,“周围满眼绿意,心旷神怡。跑完步运动鞋上一尘不染,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和地级威海市同龄的王春辉,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是与一个个骄人荣誉相伴:“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

  “我的朋友圈经常被‘威海蓝’刷爆,我的同学、朋友一来威海,就羡慕我生活在这样美丽舒适的城市里。”王春辉笑意难掩。

  碧波白沙,山海相拥,坐落在神奇北纬37度上的滨城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许多人赞称是天赐福地。

  “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吃子孙饭,决不给历史留下遗憾。”市委书记孙述涛的话,时刻警醒着全市每一名干部。

  天厚爱,人自爱。

  30年来,视环境为生命线的威海人,早已把绿色融进了城市建设的骨子里,把生态融进了经济发展的血脉中。

  时光回溯到30年前,地级威海市刚刚成立,当时的小城威海,静卧在青山碧海之间,美得自然纯净,就像一块未被雕琢的璞玉。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市委常委会,就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上。”

  宁可舍弃经济效益,也要守住生态效益,这种不舍本逐末的勇气,让威海从建市之初就定好了生态、绿色的发展主基调。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威海有着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这里有着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深水港,特别适合发展炼油、化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项目。

  刚刚起跑的年轻威海,多么渴望吸引外资,助推经济发展。

  1990年,韩国大宇公司计划投资2.5亿美元在威海建水泥厂。当很多人在为这样的大项目落户叫好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却断然拒绝。为啥?这个项目可能会带来较重污染。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发展!”仅在之后的十年间,威海挡在门外的高污染项目就达200多个。时至今日,威海仍难见重工业企业的身影。

  正是这种勇气和坚守,让威海用一条条生态红线划出了绿色发展的充足空间,也为城市宜居品牌的打造蓄足了动力。

  1996年,当国家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威海迅速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原则,提出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容量,作为产业环境准入必要条件,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环境立市”理念日益明确。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从保护环境怕破坏,到利用环境求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升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从此确立。

  199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一员;

  2002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2003年,因在“改善人居和城市环境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威海以其良好的城市形象与品牌,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004年9月,以“人居·环境与发展”为主题,首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在威海举行。这是对威海宜居品牌的极大认可。

  当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威海在发展理念上有了新升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来抓。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美丽中国”的建设号角。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进一步打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

  就在不久前,又一个投资近10亿元的大项目在环评中被拒之门外。“引进项目可极大地完善产业链条,但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扬尘,影响周边环境,所以被一票否决。”南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毕明波说。

  坚守绿色底线,不碰产业红线,是城市不变的标杆。5年来,秉承山海资源,威海用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重、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发展路子。

  2016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威海捧起了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社会性奖项——第九届中华环境奖奖牌。

  这是对威海30年来不懈坚守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威海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充分肯定。

  “威海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天蓝海清、空气清新、水质达标,威海环境投入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坚持生态立市的政策不动摇,为环保工作打下了基础。”6月15日,中华环境奖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在威海举行,中华环境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玉庆这样评价。

来源:凤凰网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