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亦兵作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牧草学科奠基人、全国知名牧草专家,他研究了一辈子牧草,打破了山东没有自主选育牧草品种的历史。在遭遇病魔困扰时,也一直坚持在一线科研岗位。同是研究畜牧业的东营职业学院教授孙玉江称赞他说,他是山东最高的那棵草,一棵有韧劲的牧草。

  在汶上一家种植苜蓿的农场,盛亦兵(右)在了解牧草生长情况。

  患罕见脂肪肉瘤 挂着引流袋工作

  盛亦兵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挂着引流袋,引流袋连接的一根管子穿过他的腰部肌肤,接到他左肾上,不停地向外导流尿液,以此维持他生命正常“运转”,这个本应该大部分时间在治疗的人却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

  这个引流袋自从2014年7月份以来一直伴随着盛亦兵。2014年,盛亦兵接受了第五次肿瘤切除手术。手术之后,盛亦兵的小肠只剩下1.6米长(正常成年人的长度是五六米),这是维持一个人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同时在这次手术中,医生还发现,连接盛亦兵左肾的输尿管被肿瘤细胞堵塞了。医生不得不在他腰间挂上一个肾造瘘管引流袋,以便及时将身体产生的尿液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008年8月,盛亦兵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这是一种最罕见的脂肪肉瘤,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很容易复发,5年生存率不到50%。

  在2008年到2015年之间,盛亦兵经历了五次开腹大手术。现在,肿瘤复发已无法再次切除,而且因为多次复发破坏了大部分小肠,如果再次手术会对剩余小肠造成影响将直接危及生命。这几年他体重降了20公斤,变得形容消瘦。

  小学科发展成大产业 培育出自主选育牧草

  面对病痛,常常有人劝盛亦兵,不要太拼命,而盛亦兵的回答却是:“我如果啥都不做了,不就和死人一样了?一如既往,说明我还是个正常人。”

  牧草在山东是个小产业,刚起步时没有科研经费,盛亦兵就自己办公司,通过草坪公司赚来的钱建科研基地。随着资金的充足,科研基地也一个一个建了起来,他带领的团队育成了6个紫花苜蓿、大刍草等优质牧草品种,打破了山东省没有自主选育牧草品种的历史;他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研发的牧草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了1000多万亩,产生了近十亿元经济效益,将农科院的牧草“小学科”做成了大产业。

  第一次手术刚满一个月,盛亦兵就接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通知,拟在我省东营市建立一个牧草试验站,由他负责筹建。他兴奋异常,从团队成员选择、试验基地选址、示范县遴选等问题,到奔赴北京请教专家、去农村察看基地,以及与有关人士沟通协调,他天天忙活筹建试验站的事儿。他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唯独“忘了”自己是一个危重病人。

  2009年8月,医生再次在他体内发现肿瘤细胞,建议尽快实施手术。这时,正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筹建牧草示范基地的关键时期。盛亦兵决定推迟手术,先把基地建起来。即使躺在病床上,盛亦兵还在惦记着他的科研、他的团队,经常把同事去医院探视变成工作研讨、学术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在进手术室前,还是从手术室出来清醒以后,见到创新团队的人就问,牧草试验进行得怎么样了,体系安排的工作做了没有。

  提早培养出接班人 他觉得非常自豪

  “到2007年,课题经费资助有了,团队也稳定了,那时候我就开始培养这些年轻人。”盛亦兵说。牧草这个学科比较特殊,省农科院其他的学科都有老一辈的人,他们接班接得比较晚,40多岁才开始接。等到盛亦兵40来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想着接班人了。

  贾春林在牧草团队里负责牧草育种研究,也跟随盛亦兵整整16年,目前已经成长为省牧草体系的岗位专家。

  “虽然盛老师平时和蔼可亲,但在科研上却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贾春林说,有一次,盛亦兵安排贾春林测算几个牧草品种的发芽势,贾春林发现种子的包装袋上都标注着相关数据,错误地认为可以根据标签数据直接计算出来结果就行。结果,盛亦兵知道后很生气:“科研数据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你这么估算,如果是用来指导全省的播种量,可能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损失!”

  严格背后,更多的是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扶持,盛亦兵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不遗余力地帮助所内的年轻人申报课题。在他带领下,牧草团队逐渐壮大,现已形成8人核心研究团队,包括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博士3名,硕士2名。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草业创新团队,先后培育牧草新品种6个,取得发明专利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