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加快确立,“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引领人才引进培养热潮奔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和岗位流动如火如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党组)及基层组织人事部门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创业环境用才留才,人才工作开放度明显提高,人才总量持续增长,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道路。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

  2016年7月,围绕山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山东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规划》立足全省大局和长远发展,勾勒出了山东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环境日益优化、红利充分释放的蓝图。

  把握大势,谋划宏观,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人才工作思路的积极变化。

  面对中央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2014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工作转型思路,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在工作理念上,从具体、直接的微观管理理念向谋划宏观、把握大势的战略思维转变;在工作定位上,从偏重人才项目建设向聚焦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转变;在工作手段上,从主要依靠传统工作手段向综合运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转变;在工作机制上,要从习惯于行政推动向更多运用市场机制转变。

  工作思路的变化,很快带来了明显成效。到2016年,山东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13.7万人,技能人才504.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12万人。

  “泰山”“齐鲁”品牌效果显著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才的核心价值所在,将人才的定位由过去的“支撑”提高到“引领”的新高度。

  山东于2014年起从偏重人才项目建设向聚焦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转变,将省重点人才工程分为科研支持、产业支持、基层支持三类,调整和完善现有人才工程体系,强化对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的人才智力支持。

  “泰山”和“齐鲁”两大系列人才工程品牌,影响力和内涵不断丰富,使人才在引领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品牌,主要包括两大工程:一个是泰山学者工程,重点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引进培养从事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的科技人才,分青年专家、特聘专家、攀登计划专家,从青年到中坚骨干再到顶尖人才,

  根据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轨迹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最高提供350万元的人才经费支持。自2004年启动实施以来,已遴选泰山学者957人。

  另一个是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围绕高效生态农业、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高端产业等关键领域,重点支持企业、园区、产业基地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到2020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领军人才团队,最高提供600万元的经费支持,目前已遴选354个领军人才团队。

  另外,为加强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分别启动实施了齐鲁首席技师、齐鲁乡村之星和齐鲁和谐使者三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基层和一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

  两大工程形成的“强磁场”,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人才来鲁创业创新。

  直面问题精准发力

  2016年7月,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直面问题、对策务实,得到中组部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项改革,都是着眼解决问题的。”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准山东当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瓶颈制约,研究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改革措施。”

  省直部门牢牢握住改革的大旗,创新“遍地开花”。《关于支持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了人才发展改革坚实框架。

  省统筹推进改革的“试验田”也陆续结出丰硕果实。立足“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着眼东、中、西不同特点,山东设立了济莱协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济宁市3个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为促进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德州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四个区域围绕人才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和一时难以推开的政策设计,大胆实践,先行先试,为全省人才改革趟出了路子。

  科技副职到基层“才尽其用”

  “我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就是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王禄山,作为山东省最早一批科技副职成员之一,挂职禹城市科技副市长,如今有了这样的感悟。

  作为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禄山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的微生物转化相关研究,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2014年,以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为扶持重点,山东设计实施西部人才计划,集聚全省优势资源支持基层突破人才发展瓶颈。每年从省内外选派8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到受援地县(市、区)政府挂任科技副职,从省内选派500名教师、200名科技人员、300名医务工作者、200名文化工作者到受援地基层一线服务;每年从受援地选派16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机构等挂职研修,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助推区域人才协调发展。目前,已选派168名科技副县(市、区)长,为基层带来了全新的创新发展思路和科技管理理念。

  推动人才项目落地基层,是另一重要举措。山东实施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引进计划,每年支持受援地依托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引进100个急需紧缺的人才项目。其中,重点项目资助150万元、优秀项目资助75万元。

  书记县长见了人才就“两眼放光”

  “大家见面谈的最多的是人才,各县区最重视的是人才,一些县区的书记、县长见了人才就‘两眼放光’,想方设法引来。”一位市委书记的这席话,是山东尊重人才良好氛围的体现,也是山东围绕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效果的一个缩影。

  2013年,山东出台《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同时,对各市县和重点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考核17市、137个县(市、区)及6个系统(高校、省属科研院所、省管企业、省属医疗机构、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共274家单位,考核纳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山东把服务作为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职责,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和个性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2014年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的意见》,形成了三级联系专家工作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党员干部联系专家5659人,特别是28名省级领导每人联系1名院士,与院士结对子、交朋友,为院士搞服务、解难题。 

  同时,还制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和全省服务窗口网络,规范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留、出入境、医疗、子女就学等17项服务项目流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待遇,院士待遇水平全国最高,省政府为住鲁院士每人每月发放岗位津贴1万元,每年拨付科研活动经费20万元,并享受副省级干部医疗保健待遇,配备专车和秘书,院士专车免缴过路过桥费。

  “尚贤者,政之本也。”如今,开放的齐鲁大地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人才发展新高地;发展的山东,正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创新创业聚集区。(鲁祖轩 滕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