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英烈在学校比较普遍,但要被全面接受还有困难。

  齐鲁晚报记者李云云

  葬礼三天变一天省下不少钱

  在商河有一个传统,很多需要迁坟的人会选择在清明为逝者迁坟,让其入土为安。张先生一家,将逝去十多年的爷爷从殡仪馆的祠堂迁至买好的公墓,成了他家今年清明的大事。张先生说:“让爷爷入土为安,是奶奶的大事,说了好久了,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今年清明办。”

  作为80后的张先生,对于家中的“白事”流程一概不懂,听父亲说流程还挺复杂,需要提前祭祖、糊纸草、通知家中亲人等,这让张先生小两口犯了愁。“之前没有经验,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就怕把事情搞砸了。”张先生去买墓地的时候,特意向工作人员咨询了一下,工作人员的话让张先生长舒了一口气。工作人员告诉张先生只需要在殡仪馆的祠堂将骨灰取出,放置公墓祭拜一下就可以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张先生4月4日上午来到殡仪馆,简单祭拜了一下,将骨灰取走,放进已经买好的墓地,在指定位置摆上贡品,摆上纸花,张先生一家和家族中的长者鞠躬祭拜,整个迁坟过程就算完成了。张先生老家的伯父说:“现在的流程比以前简化了不少,省事多了,大家都觉得活着好好照顾,死后一切从简就行。”

  张先生的伯父谈到,在他们村里不只是迁坟流程简化了,就连葬礼也由原先的至少三天变成了如今的一天。开始“当天逝去当天埋”,不准烧纸草,不准吹哀乐,大大节省了村民的丧葬费用。张先生的伯父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原先酒席钱、棺材钱、纸草钱、丧乐仪仗队的演出钱大约花费近万元,现在只需要两三千元就能完成丧葬仪式,村民可省下丧葬费用数千元。“省下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比啥都强。”张先生的伯父如是说。

  新兴葬礼网上祭拜渐渐吸引人们注意

  在给爷爷迁坟之前,张先生的奶奶曾对张先生说:“要是你爷爷还活着,我俩就商量商量海葬啥的,省得麻烦你们。”原来,清明前期,电视台正在播放现在流行的海葬、鲜花葬等新兴葬礼方式,吸引了奶奶的注意。张先生一家离开老家五六十年,家中不像村里人有集中的墓地,奶奶觉得买墓地有点“麻烦”。张先生的奶奶无奈地说:“虽然知道这样比较麻烦孩子们,但是我得让老伴入土为安,其实现在的海葬啥的就挺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同时,还能节约土地。”

  忙完迁坟的事情,张先生还得帮着上一年级的孩子在网上祭拜。张先生谈到,学校的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作业,让孩子了解清明习俗,进行网上祭拜。当张先生帮儿子完成作业之后,发现网上祭拜还挺好。“网上送点花束,表达一下自己的哀思,也挺好的,不一定非要去坟上烧纸。”

  当张先生将自己的想法发到朋友圈之后,引起了朋友圈的热议,张先生的同龄人都表示可以理解。远在广州上学的表妹还告诉他,从上大学开始,她每年清明都用这种方式祭祀家中的逝者,表妹留言“虽然我身在远方,但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那些离开我的亲人。”

  当张先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中的姑姑阿姨时,出现了一片反对的声音。张先生的姑姑说:“这样哪行呢,要给老人烧点纸钱,不然在那边没钱花。”清明期间,记者沿着省道316转了一圈,发现上坟烧纸钱的现象还较普遍。市民王女士说:“村里人这么多年一直这样做,总觉得自己不这样做,心里不踏实,虽然现在倡导移风易俗,但要是真的实行,估计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清明除了祭祀还有插柳等习俗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祭祀一直是清明节的主角。随着“三天小长假”的流行,正值春暖花开之时,清明节不少人选择了外出游玩。市民李女士笑称,“清明要是没空出去玩,就去看看朋友圈,朋友圈里也能逛遍祖国大好河山”。

  李女士谈到,她有的朋友爆照,在游泰山看日出云海,有的朋友爆照在乌镇体验渔歌唱晚,有的朋友没时间远去,济南一日游也上传了不少芙蓉街的美食。4月3日,李女士陪着婆婆回家祭祖,没时间外出,本想4日带着孩子去殷巷镇李桂芬村的梨林看看,结果下起了雨。李女士说:“自己没出去挺遗憾的,不过看看朋友们发的朋友圈,也挺热闹,就当自己出去玩了一场了。”

  李女士的女儿在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上学,清明期间,女儿去烈士陵园祭拜英烈,除此之外,学校还给学生讲了清明插柳的习俗,举办了拔河比赛。结果女儿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给李女士讲清明习俗。李女士说:“其实,清明不只有祭祀,让孩子多了解点习俗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