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回首2016。一路走来,既有乘风逐浪、披荆斩棘,又有惊喜不断、成绩辉煌,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画卷处处美景无限。这其中,精准扶贫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曾在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深情地说:“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战定位为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高举“开拓奋进”的沂蒙精神大旗,发扬老区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顽强作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吹响“全面小康”的胜利集结号,让老区贫困群众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在这一年里,我市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我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形成了“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的脱贫攻坚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设立扶贫开发专项资金3.71亿元,全市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2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在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丁沟四村,身有残疾的村民刘成芝告诉记者,她想出去打工挣钱却没有力气。得知她的情况后,挂职该村的第一书记李志民帮她申请了小额贷款,还帮忙联系了肉兔养殖项目。“2016年我就卖了5000多块的兔子钱。”刘成芝说,村里像她这样的脱贫户还有30多户。

  党建扶贫是我市的特色和亮点。我市在机关层面实施“百千万”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动员广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户,落实脱贫责任。今年以来,第一书记累计争取帮扶资金7.7亿元、招商引资5.4亿元,帮助流转土地3.8万亩,新上集体增收项目555个,化解村级债务276.5万元。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到位率和干部驻村帮扶到位率均达到100%。

  我市按照“六个一批”“五个精准”的要求,因需施策、靶向治疗,从产业、社会、教育、旅游、医疗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落实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增收有门路、脱贫有保障。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7%。

  农村产业不强,镇域县域经济薄弱,怎么办?我市坚持把培育发展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针对贫困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我市通过分类施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大力加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整体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裴怀零老人和村里的500多户乡亲走出了祖辈居住的山村崔家沟,搬到了费县朱田镇驻地的滨河社区。社区内一栋栋红色的楼房整齐美观,超市、卫生所、休闲广场等一应俱全。“现在这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呀!”老人笑得很开心。目前,全市扶贫易地搬迁完成投资4.35亿元,有7298名群众(贫困群众1799人)实现整体搬迁入住,其中“一点两区”已搬迁1130户、3618人,其中贫困户404户、1093人;有1.2万户、2.17万贫困群众实现预脱贫。

  对于老年贫困群体等,我市强化兜底保障,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老年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44.2万名贫困居民已全部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享受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3%。为11.9万名80岁以上低保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51亿元,为1.7万名困难失能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2306万元。

  此外,我市还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家庭等扶贫力量,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共帮共扶、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努力解决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启动“沂蒙志愿扶贫计划”,动员上万家志愿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已有12673个志愿家庭结对6553个贫困家庭。在全省率先建立爱心众筹公益捐赠平台,设立180余个镇村、社区爱心物资集散和分发点,目前累计接受社会捐助物品80多万件、惠及贫困群众5.3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