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回家,是结局也是开始
发现张富离家的那天早晨,张富的爷爷查看门口那株花椒树时,发现有一个枝头上断了一根尖刺,他和众人分析,这应该是张富跳墙时划到的,并推测这根尖刺划破了张富左臂的衣服。
他们没有料到,这根尖刺划破的是张富的左手手背。如今,张富左手这段近一厘米长的伤口已经愈合,几乎看不出痕迹。
同样,张富也没有料到,从他半夜翻墙离家再到凌晨被接回家,他的爷爷、奶奶、父亲等人待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警察没找我前没想回家。”回到家的张富,感受到了周围的人们对他的关爱。
在探沂镇的一家体育服装专卖店,张富的妈妈给他试穿新衣服,张富始终面露笑容。
1月12日上午,父亲和母亲领他到镇上的一家品牌运动服装店选了一身衣服和鞋子,足足花了父亲近千元。张富知道,这些钱,以卖大米花球为生的父亲得挣一个月。而结账时,店员认出了他就是那个被很多人牵挂的失踪男孩,还送给他一顶50多元的棒球帽。
挑好了衣服,牵着妈妈的手,张富要去理发了。
拿着新衣服,父亲又带他去理发、洗澡。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张富再回到家门口时,爷爷早已准备好了长长的鞭炮,张富一下车,爷爷就点燃了引信。
理完发,洗过澡,换上新衣服,张富在鞭炮声中“正式”回家。
一波又一波的村邻赶来,探望失而复得的张富。这些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的村邻,让张富有些害羞。
12日早晨,听到张富回家的消息,村邻们纷纷赶来探望,张富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地躲进了被窝里。
“都变了,变得对我好。”张富说,在离家三天前,他就写好了遗书,定好了离家的日子,甚至攒下了53元生活费。
怕被家人找到,张富翻墙后,趁着夜色先后朝三个方向行走。天快亮时,他钻进了一个玉米秸堆,在里面睡了整个白天。天黑后,再次趁着夜色,他朝记忆中母亲新家的方向行走。
“我想去找妈妈,后来转向了,又找不到公用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也不想找生人借电话。”谈起失踪期间的经历,张富就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对大多数问题有问必答,但有些细节也不愿多说。
失踪的日子里,张富用那53元先后购买了矿泉水、面包和饼干,主要靠这些食物充饥。“有时两三天吃一顿。”张富回忆,开销最大的一次是花5元钱买了一份炸串卷煎饼。这份5元的煎饼,他认为“上当了”,费钱多,还没吃饱。
被警方找到两三天前,张富已经花光了手里的钱。从路边,他捡到了几个生地瓜,用早先买来的打火机生火烤地瓜充饥。
一处涵洞旁,张富多次在这里生火取暖,烤地瓜吃。这块地瓜,还没来得及吃,张富被赶到的警察接走。
这支价值一元的打火机,在那些寒夜里给了张富少有的温暖。“烤矿泉水,烤地瓜,烤火取暖都行。”张富说,在外的日子里,他只喝到过一次开水。
那次,不知是路过何地,口渴的他向一位老奶奶讨水喝。那位老人回到屋里给张富端来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白开水。
白天躲到桥洞、破房等隐蔽处睡觉,夜晚赶路。在张富的描述中,他曾经向外走出了很远,又折返走了回来。“有时想回家,过一会儿又不想回来了,家里压力太大。”在张富看来,流浪在外的生存压力比家庭压力要小。
多位见过张富身影的目击者说,在那处立交桥下,张富栖身已有一个月左右。
立交桥下的水泥墩上,是张富曾经过夜的地方,水泥墩上扑了一张水泥袋和半块汽车坐垫就是“卧床”,一张长数米的汽车篷布是“被子”,“床”头,散乱着多个饼干、方便面等食品包装袋,还有几个蔫吧了的小桔子和半个生地瓜。
这处立交桥,虽然是临沂城区外围的一条主要交通枢纽,每时每刻车来车往,但这些穿梭的车流也是一道屏障,阻隔了路人徒步靠近;桥下是十几亩的空地,浓密的绿植又是一道掩护;在2017年元旦以前,一条正在施工的高架路又隔绝了部分出入口。
在这片闹市中的静地,鲜有人踏足。即使是见过张富的人,也把身高一米六多的他当成了一般的流浪者。
“张富睡在桥南头桥墩缝里,桥北头还常年住着另一个人。”一位60多岁的女环卫工说,她曾经多次看到过张富的身影,也知道他睡在桥下,但那个地方经常有流浪者出现,张富睡觉的地方以前睡过另一个流浪的男子。每次看到张富时,他都扣着帽子,没看到脸面,没想到他是小孩,要不早就过去问问了。
“是我们对不起孩子,”张勇说,在儿子离家之前,他和家里的老人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从没认真考虑过孩子心里在想啥。把儿子接回家后,忽然感觉他长大了,不是那个只要吃要喝的娃了。对儿子今后想跟着谁过,他会尊重儿子的选择,也希望儿子再给他一次机会,一次让他好好做父亲的机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高祥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