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济宁>新闻>社会>正文

八旬老人捐献遗体 成济宁医学院首位捐献者

来源:东方圣城网2013年10月17日 15:20【评论0条】字号:T|T

  在济宁医学院的退休职工中,有一位名叫于叔奎的老人,他生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曾任医学院党委书记,被老友们称为“工作狂”。虽是学校的“一把手”,但在很多老师、同事眼里,却是一个没有架子、不会“治人”的领导。因为患有心脏病引起并发症救治无效,几天前还躺在病床上与家人谈笑风生的于叔奎,走完了他83岁的生命历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根据老人生前遗嘱,逝世后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接收花圈和慰问金,并将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研究。 

  目前,于叔奎老人的眼角膜已在第一时间被省红十字会取走,用来点亮另一名幸运者的人生,而他也成为济宁医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遗体捐献者。 

  原是学校“一把手”以红色收藏为乐 

  其实,早在去年3月份,本报记者就曾经采访过于叔奎老人,当时只知道他原在医学院工作,退休后以旅游和收藏为乐,20多年里,将大部分退休工资都花在了收藏上,家里有一万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各个时期的毛泽东像章3000多枚,各地旅游景点门票7000多张以及古今中外明信片近万张。 

  记者至今仍然记得,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书房里,老人慢悠悠地从书架上翻找出各地淘来的新奇宝贝来展示,乐呵呵地跟我们分享在加拿大探亲、旅游时发生的一些趣事。没想到,时隔一年多,老人看似健硕、硬朗的身体却没有逃脱死神的厄运,于2013年10月12日10时15分,在老伴、家人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昨日上午10点,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楼一楼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老人生前的多位亲朋好友、同事学生赶来参加他的遗体捐献仪式。1987年与于老相识的邢风石告诉记者,当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他直到凌晨3点也未能眠,连夜写出一副挽联悼念这位老友,“他是个工作狂,一生之中想到的都是工作”,邢老说,于老去世后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无偿捐献遗体的精神值得赞扬,对他的教育意义也很大。 

  在同事刘宪西眼里,于叔奎老人是个工作认真、任劳任怨的人,“群众关系好,没有官架子,比较正派,坚持原则,不会治人”,刘宪西说,之前工作时跟于老接触不多,可退休后两人一起遛弯、吃饭,变得无话不谈,渐渐了解得多起来,而学校今后如何发展、学科如何建设也成为两人共同探讨的主要话题。原医学院外语教授刘克智说,于老平易近人,不搞歪门邪道,是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他爱好文学,退休后继续读书、学习,而他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籍也是在于老的鼓励下写完的。 

  曾多次提及遗体捐献成校史上首位捐献者 

  在我国的丧葬礼仪中,一直秉承着死者能够“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所以当听到老人无偿将遗体捐献给自己服务的学校用于教学、科研时,一些远方而来的亲戚、朋友感觉十分愕然。 

  听学校一些领导、老师介绍,于叔奎老人近两年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断断续续在住院,心脏做过好几次支架手术,因为在医学院工作几十年,他对遗体捐献给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十分了解,知道这方面的资源很匮乏,所以生前多次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学校工作人员也一再提醒他,捐献遗体不仅需要捐献者本人签字,也应征得家人们的同意。 

  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帮助他达成这个心愿,今年2月份,于叔奎的老伴李晶和他一起在遗体捐献申请书上签了字,“这辈子都是他听我的,这回啊,我听他的”,李晶说。看到父母二人的心意已决,他们的儿女们也没有再阻拦,对老人们的做法表示理解和尊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们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而人体解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虽然不说话,但是其无私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医学院校的学子,让学生们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因此医学界也将遗体捐献者尊称为“大体老师”。在济宁医学院,83岁的于叔奎老人用自己的诺言和实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第一个遗体捐献者,也成为广大师生眼中的“大体老师”。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