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菏泽>菏泽新闻>民生百态>正文

菏泽:电轿监管何时打破“无法可依”尴尬

来源:牡丹晚报2017年4月13日 14:22【评论0条】字号:T|T

  随着我市蓄电驱动车辆(电动三轮、电轿)的逐年暴增,随之而来的道路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日渐明显。针对此情况,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我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市交管部门每年对此开展治理行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管理标准滞后,电轿治理“无法可依”

  蓄电驱动车辆乱象丛生,监管却面临尴尬。“对于蓄电驱动车辆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交警现场发现肯定会制止,但对于老年代步车上路行驶,目前没办法管。”4月12日,菏泽市交警支队交管科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牡丹晚报记者,我市近年频频发生涉及老年代步车的交通事故,交警部门一般会将出事的老年代步车送去检验,按照相关标准判定属于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然后再依法处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交警部门治理蓄电驱动车辆(尤其是老年代步车)面临无法可依的现状。

  事实上,监管治理老年代步车的呼声一直没有停过,相关部门也在逐步推动此项工作。去年10月,国务院对低速电动车给出的工作思路为“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去年12月24日,工信部表示,关于三轮、四轮低速电动车,要制定一个新标准和检测条件,重点突出安全性要求。制定标准以后,就要加强监管,各行其道,按机动车的标准必须到公安部门上牌照,驾驶人员必须取得驾驶执照,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安全。

  昨日10时许,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市八一路中段蓄电驱动车辆销售、批发集散地。“别看是电动车,但各方面并不输于普通机动车,就拿市面上卖的电驱动车辆,时速可以轻松地达到50公里,车重也超过40公斤,不然根本卖不出去。”电轿销售商刘培兰告诉记者。

  菏泽工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面上80%的蓄电驱动车辆存在“超标”问题,主要表现为车速快、产品质量差,电动三轮、四轮车实属于机动车,管理当中存在诸多难点,现有标准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交警多次整治,现今局面仍显“尴尬”

  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对于蓄电驱动车辆的治理行动每年在开展,且逐渐常态化。2015年4月10日,我市交警支队制定《开展城区电动车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整治重点集中为老年代步车、城市观光车以及未列入国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三轮和四轮车,像电动车无牌无证、不按道行驶、乱停乱放、闯红灯、随意掉头、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视情节轻重对驾驶员处以200至2000元罚款。

  2016年1月12日,我市交警部门针对四轮电动车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开展严查行动。当天,市区30余名四轮电轿驾驶员因无证驾驶受到了交警部门的处罚。

  今年3月19日,我市交管部门再次针对电轿乱停乱放行为展开专项治理,并组织警力和多辆清障车,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银座商城和茂业百货周围,对占道停放的电轿进行清理,行动中共拖移电轿百余辆。交管部门表示,这项行动会长期进行下去。

  采访中,不少市民对于治理的成果褒贬不一。家住牡丹新城小区的乔永辉表示:“集中治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你看看现在街面上,没有牌照的电轿、没有驾照的电轿司机多得是,不用特意找,一抓一大把,尤其是每天中小学放学时,校门口那堵得是一塌糊涂。”

  而市民杨冠敏持不同的观点。她告诉记者:“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交警部门都在治理电轿问题。毕竟电轿不像机动车,在买车时就要强制性持证上牌,在电轿基数已经有了很大比重的情况下,治理起来当然费劲了,不过还是能感觉到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只要有关部门不懈怠,相信将来一定能够渐渐规范起来。”

  部门治理常态化,提升驾驶素养为根本

  据统计,在我市2016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40%左右与电轿有关,一些驾驶人不具备驾驶技能、缺乏安全常识,驾驶电轿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同时,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列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电动轿车也只有江淮、奇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和型号,此类车辆可以在车管部门安装号牌。

  交警部门提醒,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市民切勿轻信经销商“不用挂牌照、不用考驾照”等虚假宣传,自觉抵制购买或乘坐该类车辆。同时,可以安装号牌的电动车要主动到车管部门注册登记,以免因未按规定安装号牌而受到处罚。据了解,市区交警对电轿的治理行动将进入常态。

  而采访中多数市民也表示,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驾驶技术以及行车过程中的素质修养,才能还城市一个文明、有序、谦逊的驾驶安全环境。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