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把握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时代方位,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的作用,坚持“政策驱动、平台带动、多方联动”,努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坚持“政策驱动”,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聚焦制度建设,突出质量导向,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大 力营造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枣庄学院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改革措施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突出转化导向,修订完善《枣庄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枣庄学院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明确科技成果奖励和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强专利申请前评估,全面提升职务科技成果质量、促进转化运用。三是突出激励导向,修订《枣庄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指导意见》《枣庄学院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条件》等文件,不断完善科研质量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考核及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性工作热情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四是突出应用导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枣庄学院服务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将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单个横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到账经费50万元以上的,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学校通过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破除职务科技成果“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不良导向,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质量、促进转化运用为目标,突破科研成果转化困境,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坚持“平台带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这一理念,把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学科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一是建强用好省市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山东省微纳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山东省智慧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枣庄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枣庄市重点实验室等90个市厅级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推进平台资源共享,以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搭建政校企合作新平台。以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实施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区市制度,统筹全校优势资源,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学校部门对接政府部门、学院对接行业、教师对接企业”的精准对接格局。积极参与“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双百联合技术攻关”“科技副总”专项行动,先后选派100余名科技特派员或科技副总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对接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20个,校企合作研发机构110余个。2020年以来,校企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1250余项。2021年,积极响应枣庄市委市政府号召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对标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六大行动,组建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8个高水平专家团队服务企业研发。三是建立科技成转化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配强队伍,强化政策研究、流程优化、转化服务。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山东产权交易中心鲁南分中心、鲁南科创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为科研教师提供全方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2022年学校获批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坚持“多方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着力为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一是校企联动,开展技术合作、协同创新。坚持“一院一策”,推动自主创新,实施“三个一行动”;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创新服务与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五个一计划”:一名专家,对接一个企业,选择一个岗位,攻关一个课题,开发一种产品,推动地方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二是校地联动,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联合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开展化工企业家进校园行动,深入实施“一三八”发展战略,推进学校与枣庄市高端化工产业合作。瞄准枣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牵头成立枣庄市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深入推动校、政、企合作办学,持续推动枣庄新能源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三是建立科技成果汇交制度。加强科技成果源头管理,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大力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1年,学校征集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8项,可转化专利成果123件,编制《枣庄学院校地融合发展产业合作项目汇编》,并将拟转化科技成果在枣庄政校企合作网、鲁南科创联盟网等平台进行发布。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合同认定登记工作,2021年认定科技开发与转化合同9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达2500余万元。

  下一步,学校将以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资源共享,聚焦聚力枣庄“6+3”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校地、校企融合发展,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