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东营>新闻>综合>正文

河口区耕海牧渔 打造百万亩生态“海上粮仓”

来源:大众网2016年4月28日 09:02【评论0条】字号:T|T

  东营海参池上光发电,鲜活海参水中养,一个个标准化的海参养殖池塘星罗棋布,然而池塘水面上布满了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这是记者在位于河口区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内的曙光汇泰49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看到的场景。   据介绍,项目总规划装机容量49MW,光伏组件采用固定式安装,在光伏组件下面的池塘中养殖海参,实现光伏与渔业相结合,项目运行首年上网电量6329.89万kwh,年平均上网电量5888.54万kwh,平均亩产可达100公斤鲜海参。这是河口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的一个典型项目,该区充分发挥浅海、滩涂、荒碱地三大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规模化、现代海洋经济产业,蓝色经济进一步升级。

  打造百万亩生态渔业区板块,建设“海上粮仓”。近年来,河口区实施了100万亩生态渔业区建设项目,建设期限5年,计划总投资30.2亿元。目前,已建成10万亩原盐生产区、20万亩立体养殖区、15万亩海参养殖区、20万亩浅海贝类增殖区。北片的20万亩生态渔业经过两年的重点建设,已基本实现打造全国单片面积最大、池塘标准最高的生态渔业示范区。渔业区项目投产后,年产值35.04亿元,年实现纯利润24.04亿元。

  在项目规划建设中,渔业区高度重视产业循环发展,按照“综合开发,梯次利用”的原则,以发展生态海洋经济为目标,摸索出海水分级循环使用的路子,创新实施了海水梯次开发,通过初级海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高级卤水晒盐、苦卤制镁的海水利用链条,实现了“一水多用,多业并举”,对于推动海洋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海上粮仓”,必须以现代海洋技术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在通和公司海参养殖基地,一名身穿红色潜水服的养殖户手心里托着3条10余厘米长的海参伸出水面,公司经理常守臣抓起一条海参说,这是海参中的精品,效益是养殖虾蟹的10多倍。“这里的海参最快两年就长大,谁说东参不能西养?我们就实现了!”常守臣自豪地说。时下,河口区有10万亩海参到了捕捞期,预计可产海参390万公斤,创产值3.5亿元。河口区注重科技养海、吃海,先后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浅海滩涂贝类规模化养殖》、《渤海梭子蟹规模化繁育及养殖产业化开发》等渔业科研项目23项。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对接,建立海参、对虾、贝类三大品种实验实训基地。完成渔业科研项目5项,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难题。

  实施省农业推广项目5个和基层农技推广项目4个,共引进海参、扇贝等新品种6个,推广海参分阶段养殖、接力式养殖技术,对虾大田养殖、参虾混养、工厂化养殖及鱼虾混技术,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等多项技术,实现了渔业的良性发展。连续多年被确定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和科技入户示范区。

  海洋龙头企业带动,让蓝色经济远航。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来河口投资,如大连的隆翔公司、有德公司,北京的嘉农公司,唐山的丰泽公司等,这些企业有丰富的海上养殖经验,带动了当地的渔业发展。

  扶持壮大当地华春公司、海兴公司等渔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基本实现了公司加渔户、产供销、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运作;水产品加工向着品牌化、外向化方向发展,海星、春兴、华春、通和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加工种类涉及海参、鱼、蟹、虾、贝类、卤虫卵等7大类18小类45个品种,几乎涉及整个水产品领域。建立了“淘河口”等网上销售平台,注册了“老船家”、“海星长盈”、“渤海蛟龙”、“黄三角”等商标,其中“老船家”、“海星长盈”先后被评为省著名商标,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