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东营>新闻>社会>正文

东营“渤海粮仓”面积21.5万亩 创省最高单产纪录

来源:大众网2015年1月27日 09:23【评论0条】字号:T|T

  大众网东营1月27日讯 东营是一座盐碱地上崛起的城市,老一辈人说起来,有句谚语总要挂在嘴边,东营“电线杆子当树栽,遍地长的全是黄须菜”。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东营这片年轻土地打上了盐碱地的烙印。自2012年10月开始,我市大力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进盐碱地增粮增效。作为山东“渤海粮仓”建设的主战场,东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未利用地224万亩 东营要向荒滩要粮

  据了解,2012年时东营有未利用宜农荒碱地224万亩,中低产田200多万亩,盐碱土地资源广袤,粮食增产潜力巨大。2012年10月开始,我市开始加快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探索积极有效的盐碱地增粮增效模式。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带动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有效破解土壤盐碱瘠薄约束,推动区域规模化粮食增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东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建设“渤海粮仓”的核心地区。

  怎么样才能克服盐碱地增粮增收的难题?盐碱地上增粮难,种植成本高,水、土、种、机、肥、耕、管等关键技术难题都是摆在面前的难关。一场向荒滩要粮的战争在东营打响了。

  “渤海粮仓”面积21.5万亩 全省示范面积最大

  2012年,全市启动建设“渤海粮仓”示范区1027亩,到2013年,示范区面积发展到5.9万亩。2014年,示范区面积更是再度翻倍达到21.5万亩。三年连上三个台阶,东营已经成为全省“渤海粮仓”面积最大、增长最快的区域。

  山东省渤海粮仓专家组成员张立宾介绍,东营“渤海粮仓”示范区的建设,采取了核心区与示范区联建、规模经营与订单农业模式并举的办法,在盐碱地上探索适宜品种和技术的应用推广,“现在,在重度盐碱地上种水稻,中轻度盐碱地上种小麦、玉米等旱粮,已经成为东营特色了。”

  据了解,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建成“渤海粮仓”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9.5万亩,总面积21.5万亩。其中水稻示范面积15.6万亩,小麦、玉米等旱粮示范面积5.9万亩,总体形成了重度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中轻度盐碱地进行旱粮耕作的示范格局。

  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创下全省最高单产纪录

  “种棉花20多年了,真是没想到盐碱地上还能种粮食,而且收成还能一年比一年好。”垦利县永安镇水稻种植户朱坤华感慨地说道。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技术攻关上实现了多项突破,按照盐碱地水、土、种、肥等技术一体化创新的要求,实现了盐碱地暗管灌排模式转换、耐盐作物品种选育、高抗逆肥料研制、水稻工厂化育苗以及稻鸭稻鳅混养等五大技术突破,为构建盐碱地增粮增效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2014年全市‘渤海粮仓’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22斤,比上年度增产21%,还创造了中度盐碱地最高单产1076斤的全省纪录”。

  在水稻田里养鸭养泥鳅,同样是东营探索出来的一条科技农业发展之路。稻田里复合开展稻鸭和稻鳅混养,每亩纯收入可达3539元和4585元,分别是普通稻田的3.9倍和5倍之多。

  每亩纯收入至少600元 2020年待建成56万亩的“渤海粮仓”

  作为山东“渤海粮仓”建设的主战场,东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曾经低产低效的种粮命运。水稻里养鸭养泥鳅,小麦玉米轮作种植,耐盐作物品种选育研究,2014年全市各类盐碱程度的示范区,水稻和旱粮种植的亩平均纯收入都达到了600元以上。

  据了解,下一步,东营将继续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运作机制,打造一邦水稻种植、汇邦旱粮耕作2个万亩核心区,实施一邦订单农业、汇邦规模经营、百姓协会推广三大示范模式并举。计划到2020年建成核心区6万亩,示范区50万亩,让“渤海粮仓”工程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实惠。东营,万里黄河走过的最后一片土地,这里是不断生长着的人间息壤。昔日“北大荒”,在科技力量的作用下,正在向“北大仓”变身。“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快速发展,让东营华丽变身。 (记者张希菲)

  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计划公布 农高区2项目获380万资金支持

  近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下达2014年山东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我市农高区智能人工气候室科技创新平台和职业化农民培训体系2个项目获得立项,分别获得260万元和120万元资金支持。

  智能人工气候室科技创新平台由东营康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对于保障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职业化农民培训体系由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实施,以培育“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职业化农民为目标,整合国内优质科教资源,探索建立智能、全面、科学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力争年培育职业化农民1000人次。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