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滨州>新闻>综合>正文

人民日报刊文赞滨州扶贫 “变踩高跷为解麻雀”

来源:滨州日报2017年6月12日 10:01【评论0条】字号:T|T

  6月11日的《人民日报》第十版刊发文章《山东滨州联村为民,扶弱解困 变“踩高跷”为“解麻雀”》。文章以惠民县桑落墅镇堤口杨村和皂户李镇康家堡村为例,介绍了滨州市各级干部队伍按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光峰提出的“解麻雀”的工作思路,上土炕头、到田埂头,细致工作,精准扶贫的经验。

  文章指出,2013年起,滨州市开展“扶弱解困、联村为民”活动,全市各级机关干部,陆续走出空调屋,离开沙发椅,到全市96个行政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滨州市委每名常委联系指导10个薄弱村,直接帮扶2个村。市县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743人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文章援引张光峰书记的话说:干部坐在办公室,了解的都是面上情况,就像是“踩高跷”;进村入户后,上土炕头、到田埂头,情况了解得更透彻,工作做得更细致,就像是“解麻雀”。

  文章介绍,康家堡村全村816人、248户,耕地2000亩,过去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后,2016年投放的5000只鸡苗,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收入。现在村集体每年有20余万元的进账,集体收入实现了“长流水”,村民的收入高了,气也顺了,干劲更足了。

  文章以张光峰书记的观点结尾:群众的表情是温度计,能测出党群干群之间的温度;沙发椅生分了与群众的感情,空调屋感受不到群众的冷暖。干部有情结,群众不纠结,社会才不板结。

  文章全文如下:

山东滨州联村为民,扶弱解困变“踩高跷”为“解麻雀”

  走出空调房,坐上土炕头

  “桥通了、路宽了、电稳了,村里豁亮了,生活滋润了……多亏了驻村干部,给村里带来新变化。”山东滨州惠民县桑落墅镇堤口杨村80岁的老党员杨登云感触很多。

  杨登云说的驻村干部是村“第一书记”杨春林。之前,堤口杨村“多病缠身”:桥塌了路越走越远,没水浇地越种越碱;村里没有一分钱,大事小事无人管,群众脱贫难上难。

  杨春林憋着一股劲。他不应酬不接待,白天上接“天线”寻资金、找项目,晚上下接“地气”,问民计、聚民心。进门开口三件事:一问柴米油盐,二问忧愁困难,三问经济发展。

  从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入手,清“淤”排“障”,拆“墙”填“沟”。群众最关心“水、电、路”。在杨春林的带领下,村里争取资金90万元,完成村内2.7公里的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60万元,重建塌方多年的村南桥;协调资金65万,安装路灯87盏;投资30万余元治理脏乱差的环境,填平垃圾湾,建起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一桩桩实事办下来,杨春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

  “干部坐在办公室,了解的都是面上情况,就像是‘踩高跷’;进村入户后,上土炕头、到田埂头,情况了解得更透彻,工作做得更细致,就像是‘解麻雀’。”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

  2013年起,滨州市开展“扶弱解困、联村为民”活动,全市各级机关干部,陆续走出空调屋,离开沙发椅,到全市96个行政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滨州市委每名常委联系指导10个薄弱村,直接帮扶2个村。市县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743人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户户有项目,脱贫不用愁

  堤口杨村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836人、214户,1178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80%的农户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想要脱贫,需要找准发展产业。

  哒哒哒……走进堤口杨村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内,电动缝纫机响声不断。“我们村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都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说着,贫困户潘海霞熟练地在布料上跑出了一排密集整齐的针脚。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要让村民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杨春林说,“送钱送物是一时之济,难解长期之忧,变输血为造血,户户有项目,脱贫才不用愁。”

  杨春林利用入户调研的时机,给村民“换脑筋”“开眼界”,他联系市里服装公司,在村里建起容纳60余人的服装加工车间,通过吸纳当地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村里的脱贫产业多起来了。通过政策扶持,为47户贫困户上了光伏发电项目,每户年收入3000余元;成立蔬菜合作社、农家乐,把贫困户“链”到产业链上……截至去年底,118户贫困户脱贫。

  “输血”解困,“造血”脱贫。在“扶弱解困,联村为民”活动中,各市委常委包村工作组采取培育特色产业、成立农民合作社等措施,累计投入1.14亿元,引进致富项目146个,农民收入年年看涨。

  民富村强,村集体收入实现“长流水”

  康家堡村全村816人、248户,耕地2000亩,过去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惠民县皂户李镇康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康希良说,随着村级公益事务增加,村集体欠账好比下雨天背棉花——越背越沉。

  村里普遍种植着苗木,发展林下经济基础不差。村里重新定位,实现苗木产业提档升级。

  如今,走进康家堡村,郁郁葱葱的白蜡、国槐林下,一只只色彩斑斓的笨鸡自得其乐,有的追逐嬉戏,有的竞相啄食。“在林下散养笨鸡,不仅节约成本,鸡粪还能增强林下土地肥力,既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实现生态循环。”康希良说。

  “去年投放的5000只鸡苗,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收入。”康希良说,“现在村集体每年有20余万元的进账,集体收入实现了‘长流水’,村民的收入高了,气也顺了,干劲更足了。”

  张光峰表示,群众的表情是温度计,能测出党群干群之间的温度;沙发椅生分了与群众的感情,空调屋感受不到群众的冷暖。干部有情结,群众不纠结,社会才不板结。(任宵)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