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社会>正文

患病老人因小区积水严重难上救护车终去世

A-A+2014年7月14日21:09新闻晨报评论

  □晨报记者 祝 玲

  上周六,又是一个大雨天。

  以往每逢汛期,嘉定江桥的金华新村小区总也逃脱不了积水的命运,浅则漫过脚踝,深则齐腰。治水问题多次引起管理部门关注,小区曾开膛破肚数次,排水管从160毫米,增至300毫米、400毫米、600毫米,如今,正在改造中的总管径甚至已到1400毫米。

  于是,上周六的这场暴雨成为了一次重要的时间节点——检验最近一次改造,到底能不能改变这座始建于1994年的小区20年来逢雨必涝的命运,还是和前几次改造一样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水漂。

  雨前:“汛期来了准备好酱菜”

  金华新村地处闵行和嘉定交界处,共有1050户,90余门牌号。7月3日,一辆挖掘机开到了门口,“噔噔噔”地忙个不停。门口的黑板上,居委会用粉笔写着:“因小区积水点工程需要,大门封闭3天(7月3日到5日),车主从北大门进出”。小区里到处可见施工的痕迹,一条红色的横幅十分显眼:“积水点改造正在施工,给居民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金华新村非机动车车库外,闲来无事的老人们总喜欢聚集在此。时间已近中午,大家却似乎都不急着回家。最近的话题总是绕不开治水改造。“怎么改,我们不管,我们要看到结果,不要再一下暴雨就积水。”话匣子一打开,似乎就收不住了。

  “早不发病,晚不发病,偏偏在下暴雨的时候发。”邱阿姨的老伴平时就有糖尿病。去年下暴雨那几天突然人事不省。邱阿姨打了120急救电话,车子到小区大门口了就是进不来。“人不能出去,车子进不来。”邱阿姨急得团团转。那个时候,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邱阿姨的老伴在家里等了4天,直到积水退去,救护车才开进来。送到医院,医生就说了一句:“第一天就好来了,等了四天,没办法了。”没过几天,老伴撒手人寰。邱阿姨心态不算太坏。“老头子得了这个病也没办法,但如果不积水,早点送医院,情况或许会好些。”

  因为积水,金华新村的居民要讲的故事很多。“底楼的一户居民刚装修了新房子,那年汛期来临时,连续暴雨后,小区里的积水倒灌到房间,家具全部泡在了水里。”李阿姨说。

  吴阿姨也住在一楼,家里人多,就在一楼的天井里搭了一间卧室,水淹到床底下。不得已,吴阿姨此后只能将天井地面抬高了50厘米,遇到下暴雨,水就在下面淌着,但好在地面不会有水了。

  瞿阿姨的说法更显专业,“降雨量每小时达30毫米,肯定积水。去年台风季节,上海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整个小区积水达到1米多深,大量居民被困家中无法出门。居民不能出门买菜,居委会的干部只能蹚过1米左右的积水,给困在家中的居民送面、鸡蛋,帮助居民挺过难关。

  那一次,住在5楼的瞿阿姨也整整三天没办法出门。“汛期来了,没法出门买菜,只能吃泡饭,这个时候,最要紧的是酱菜要准备好。”邱阿姨说。其他老人也赶紧附和:“对,这个时候酱菜过饭,最好。”

  雨中:担心积水,居民习惯性焦虑

  刚刚过去的周末,暴雨如期而至。

  吴阿姨站在自家的窗口,凝视着大雨浇灌的小区道路,心中总是习惯性地焦虑。

  “为了解决小区积水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也不是完全不作为,甚至隔三差五给小区开膛破肚。排水管道也从最初设计的100毫米铁管,到160毫米水泥管、300毫米、600毫米一应俱全。”吴阿姨说。

  已退休的金华新村居委会老书记陆梅芳告诉记者,2006年小区启动了第一次排水管改造。该小区属于老式居民区,开发商在建造时,排水管采用“雨污合一”,也就是雨水和厨房卫生间生活污水同用一根管道,一到雨季,排水管就显得“局促”,来不及排掉的雨水就慢慢开始在小区内聚集。那一次,小区部分地区的污水管进行更换,排污管的管径也有所增加。但由于时隔多年,无论是陆书记还是施工方,都无法提供改造后的排污管管径大小。

  2006年的改造,事后在小区居民看来,完全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随着雨季的到来,金华新村的居民并没有因为新改造了排污管躲过积水,不期而遇的“水灾”仍不断地困扰着小区的居民。

  小区排水能力再次受到质疑。2008年,改造工程再次启动。“当时动静很大,政府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专业人士认为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雨污管道分开。为此,在那一次改造中,施工方重新铺设了雨水和污水管道,整个改造为时两个月。

  然而,这个在很多人看来的“彻底改造”,在去年的一次暴雨中却彻彻底底地让居民失望了。

  就是那一次,邱阿姨的老伴出不了小区去医院; 就是那一次,瞿阿姨被困在5楼三天没法出门;也是那一次,小区居委会蹚过1米左右的积水,给困在家中的居民送吃的。

  虽然这一次的改造声势颇大,管理部门也信誓旦旦地保证将来不会再积水。但是之前,哪一次不是这样信誓旦旦地保证的呢?

  雨后:这一次终于没有积水

  昨天一早,雨势停了下来。这一次居民欣喜地发现,小区竟然没有积水。但质疑声并未因此消失,瞿阿姨认为,没有积水只能证明雨水没有倒灌,对于这个地势位于“盆地”里的小区而言,决定小区是否积水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排水口径,而在于雨水有没有倒灌。

  金华新村北面是丰华公路,南面是批发市场,西面是华江公路,东面是新建小区,每个方向都比金华新村高出至少30厘米。居委会赵书记介绍,金华新村是这里最早的一个小区,后来小区周围新建的市场或者马路翻新时,越修越高,导致金华新村变成了一个“盆地”,本来排水就不好,周边高处的水往地势较低的金华新村倒流过来,导致积水更加严重。

  瞿阿姨还告诉记者,小区本身也高低不平,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落差有1米多。

  江桥镇水务所所长张重光也证实,“虽然雨大,但小区旁边的河水并没有暴涨,因此没有倒灌到小区。”但他和施工团队也试图证实,这一次改造后即使倒灌也不会有问题。

  张汉清是第三次改造施工方负责人。作为专业人士,他表示,小区建造时,国家没有强制规定雨污分开、设计排污能力不足等,是导致小区“水灾”的最大原因。同时,该小区旁边有一条河道,正常情况下,小区里的雨水可以自然排放到河道,而遇到特大暴雨,河水上涨,小区雨水不但排不出去,河道里的水还会倒灌到小区里。在第三次改建中,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规避,一旦河里的水位高于小区,阀门会自动关闭,防止倒流。

  张汉清和他的施工队,在4月份施工时,根据区水务局的设计图纸,将污水管与雨水管进行了“大换血”,管道直径改到800毫米,最粗处甚至达到1.4米。同时,在小区花园位置增设了水泵房,开挖了下沉式污水井。遇小雨甚至暴雨,都可以通过改造后的管道自然排水,如果遭遇去年那样的特大暴雨,则启动排水泵,强制向外排水。“目前上海的小区里修建强制排水泵的并不多,金华新村是个例外。”

  “我还想说两点,”邱阿姨说,“一是还没有到汛期,过了汛期再来跟我们说有用;二是即使这次改造真的有用,为什么前几次改造没有用?为什么要让我们吃了十几年的苦之后才修好?”

  江桥镇镇长:规划系统性不够 单靠小区难自救

  居民年年饱受积水困扰,政府部门解决问题不可谓不尽心,出现问题,也不断地在解决问题。但为何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仍心有余悸?记者采访了江桥镇镇长汪洁。

  记者:金华新村,每逢暴雨必会积水,这个情况您了解吗?

  汪洁: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记者:针对积水,政府部门也曾启动过2次改造工程,但居民都觉得不太成功,怎么看?

  汪洁:我是2011年到江桥镇,没有参与前两次的改造过程。

  记者:每逢暴雨,都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作为江桥镇镇长怎么看?

  汪洁:从建设的角度讲,欠账还是比较多,排水能力确实不够强。每年的汛期,特别是连续暴雨,小区里面的水来不及排出去,引起短时间积水严重。区委区政府也非常重视,因此今年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几个小区,包括金华新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水工程改造,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采访中,施工方认为第二次改造时是按照预防“十年一遇的大雨”,今年改造的标准是参照“百年一遇”,您怎么看?

  汪洁:无论是十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这只是一个设计标准,施工方只能根据历史上出现的规律来进行预估。但有时候气候会反复无常,不能一概而论。

  记者:居民反映,周围的道路越修越高,暴雨时雨水倒灌,也加重了小区的积水。道路施工时,有没有考虑可能会给金华新村带来困扰?

  汪洁:周围的道路确实都比金华新村高,整个小区处于“盆地”位置。在综合考虑时,确有不足。但不同道路,有不同的级别。比如市级道路、区管道路、小区道路。由于道路本身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标准也不一样。本来道路都有一个规定的标高,是均衡的,但是往往在翻修道路时,又加高了,原来的平衡随即被打破。这个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规划时系统性不够。

  记者:现状是否无法改变?

  汪洁: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可以从大的方面讲,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讲。整个城市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思维。不能这个地方低一点,那个地方高一点,太过随意。尤其是关系到城市排水,这绝不是局部的问题。从小的方面看,无非是通过技术手段,如金华新村通过硬件的改造,来增大排水能力。但只有大的方面处理好了,小的问题才好解决。金华新村的排水改造,只能是最大限度提高了小范围的硬件标准。

  (原标题:小区三次改造 居民为何仍怕被淹)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