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在山东大学许多毕业生的相机里,为学生煮面的孙国红成了合影的主角。毕业生杨文心说,吃了好多年煮面,离开时想用照片留住熟悉的味道。
孙国红说,她也惦记离校的学生,每次见到返校的学生,她都能说出他们上学时的故事。
每天能煮上百包面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宿舍区,8号楼和9号楼之间茂密的树荫下有一间小平房,这个不足10平米的商店就是孙国红上班的地方。
“阿姨,煮包面,加个鸡蛋,给你钱,3块5。”6月4日上午,信息学院的小陈说。
38岁的孙国红留着干练的短发,她熟练地倒水、拆包和打蛋,没用五分钟,香气扑鼻的方便面便煮好了。
“夏天热,煮面的相对少了,不过一天也能煮不少,常来煮面的我都记得他们喜欢的口味。”孙国红说。
孙国红说,2005年左右她开始在校园里开店。
“原来只是卖面,后来有学生说,泡的面不如煮的面好吃,我就弄了个电磁炉,起晚的、上晚自习的,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那时候每天能煮上百包面,现在常回来的毕业生,也大多是我的第一批顾客。”
“开店到现在好多年了,以前学生都叫我大姐,现在开始叫我阿姨了。”随着称呼的变化,吃过孙国红煮面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09年6月的时候,9号楼的大学生毕业,开始有不少学生找我合影。”
杨文心是环境学院的大四学生,记者采访时,趁着孙国红不忙,她和两个同学来到商店前,把孙国红簇拥到中间,给她戴上学士帽,摆出了“心”形姿势。“阿姨,我们忘不了您美味的煮面。”杨文心说。
煮面成了青春的留念
孙国红住在十里河附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骑着电瓶车往返于学校和家里。
“有时候起晚了,去餐厅吃饭根本来不及,多亏阿姨早早开了门,不至于饿着上课。”小陈说。
孙国红对毕业的一个女孩印象很深,她说,女孩家境一般,可很要强,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以前经常来找她聊天,把不好意思说给同学和老师的话说给了她。
“她临走时,提着箱子来和我告别,后来托同学要了我的手机号码。”孙国红说。
提起往事,孙国红打开了话匣子,她还记得一个叫胡日查的蒙古族学生。“他常来我这煮面,有时会和同民族的朋友用蒙古语聊天,他还问我能不能听懂。”孙国红笑着说,“我现在就知道一个蒙古语的意思,胡日查教的,他名字的意思是大树。”
文史哲研究院的康廷山现在读博一,虽然宿舍搬到了别处,但是他还常回孙国红这里煮面,“本科毕业后,同学让我给大姐带好,硕士毕业后,同学也让我常来替他们过来看看,大伙想起青春就会想到山大,想起山大就会想起煮面。”
康廷山说,孙国红煮面味道好,价格低,忘了带钱也能吃,“这是我在山大的第八年,经常赊账煮面,我能理解那些合影留念的毕业生,煮面和这个小商店其实是对青春的怀念。”
回来的学生都变了
“昨天晚上,数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还回来了,算起来这是他们毕业的第四年了,不少学生长胖了,说话也变稳重了。”孙国红见证了学生的变化。
“除了身材,挺多学生爱情也变化挺大,昨晚只有一个小伙带着女朋友,这个小伙可是最腼腆的一个。”孙国红说,“也有一些挺遗憾,有个挺不错的小伙,女朋友过生日时,他拜托我给他女朋友煮面条,但是后来不知为什么却分手了。”
孙国红说,文学院有个叫程天翔的学生,有一次从楼上抱着一大摞书找她。“他说这些书都是他写的,我当时还不信,以为他吹牛,看到作者姓名后又以为是重名,看了照片才知道真是他。”孙国红说,现在程天翔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也曾回来找她,“他现在编的书更多了,却不好意思给我看了。”
在孙国红看来,因为工作环境和校园环境不一样,毕业生主要的变化还是性格上的,“不少人给我聊过,工作挺累,也有时不大顺心,希望他们都能挺过刚工作的这几年。”
孙国红说,去年一个家在浙江的毕业生离校时,天空下着瓢泼大雨,“他住的这几年,路过时老远就给我打招呼,问我吃饭了吗?告别时,我心里也挺酸,可毕业了就得走上工作岗位,父母把他们供出来也不易,我嘱咐他好好工作。今年的毕业生也快走了,下一批也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