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区域经济>正文

德州陵县的尴尬:粮食大县居全省30个欠发达县之列

A-A+2014年7月14日14:32人民日报评论

  编者按:“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财政贡献小,一些地方对农业仍停留在口号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这种“上热下冷”现象值得关注。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化。稳粮保供给离不开农业,惠农促增收也离不开农业,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如何不让产粮大县吃亏,如何让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如何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推出系列报道“重中之重”有多重。

  1. “财政穷县”的尴尬:

  鼓了“粮袋子”,难鼓“钱袋子”, 粮食大县居全省30个欠发达县之列

  “今年又是丰收年,政策给力,粮价不错!”抓起一把新入仓的小麦,农民冷相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看看,这颗粒多饱满,一亩地至少收个1100来斤,好的有1300斤。”

  49岁的冷相臣,是山东陵县义渡口乡冷村人,农闲时在天津务工,农忙时回来“伺候”自家的10余亩地,机播机收,省工省力,一年两季能有两万元收入。

  进入7月,陵县97.6万亩小麦再传喜讯:平均单产564.9公斤,比去年增产12.6公斤;总产55134万公斤,同比增产1566万公斤。虽然眼下玉米刚出苗,但陵县农技站站长代成江心里已经有了底:“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7万亩,只要不是遇到极端恶劣天气,秋粮丰收应该不成问题。”

  陵县位于鲁北平原,多年来一直坚守“三条底线”:基本农田10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亿斤以上。去年陵县粮食生产连续3年超过20亿斤,实现“十一连增”,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粮袋子”鼓鼓囊囊,可摸摸“钱袋子”,陵县人的腰板却硬不起来。“种粮的不如吃粮的。”陵城镇党委书记王志超算了一笔账,全镇农民人均1.7亩地,去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其中种粮收益顶多占到20%。要是从税收看,粮食贡献更是寥寥无几。

  事实上,2003年之前陵县发展偏重农业,工业经济薄弱。经过十年的努力,再加上德州经济开发区项目东区的带动,陵县的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11.5∶51.5∶37。据统计,2013年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9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税收占比达到81.9%。但横向比,陵县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效益不高。山东省30个欠发达县,陵县榜上有名。

  “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抓农业不如抓工业见效快,抓农业不如抓服务业税收高。”陵县县委书记马俊昀坦言,作为产粮大县,土地规划受限,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与非农业县相比劣势明显。“但不发展也不行,对陵县来说保发展也是保民生,没有工业支撑,农业基础没钱投入,农民增收没保障,就不能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2. 粮食担子的压力:

  抓粮是花钱的事,“吃饭财政”只能搞“救急”工程,难改基础薄弱现状

  分管农业3年多,陵县副县长张登福深感肩上的担子不轻。

  “尽管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但陵县人对农业、对粮食的感情多年未变。今年粮食丰收还是有信心的。”说这话,张登福是有感而发,“每到粮食收获的季节,县里干部群众挂在嘴边上的全是粮食,今年能不能丰收,原因是什么,都能分析一二。”

  这几年,粮食直补政策不断加力,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陵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不降反增。

  “不过,以后增不增产不敢说。”张登福说,陵县境内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去二三十年主要是吃“老本”,很多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整修,反而一直遭到破坏,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镇里财力有限,以前就是搞些‘救急’工程,比如哪里的桥塌了,不修不行了,就想法子修修。”糜镇副镇长张修凯算了一遍,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镇里就没有过什么农业基础建设的大项目,基本上是零打碎敲、小修小补。

  抓粮是花钱的事,靠县级“吃饭财政”,也是杯水车薪。陵县的办法是集中力量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11年,陵县被列入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县,近3年来,县里每年获得的国家涉农项目资金都超过2亿元。不“撒芝麻盐”,整合资金,“捆绑”使用,仅30万亩核心示范区内,就整合项目资金2.3亿元。

  “现在浇地再不用请年轻人帮忙了,打开开关,再刷一下卡,庄稼就能浇了!”徽王庄镇杨集村72岁的村民杨奎岭,亲身体验了“小农水”工程带来的方便。如今,全镇4.7万亩耕地实现了节水灌溉,每户一张充值卡,一人、一卡便可浇地,亩均节约灌溉成本40%。

  然而,农业设施欠账太多,大量农田基础薄弱状况仍未改变。“去年我们修补了40多个生产桥、60多公里的生产路,再加上环境整治,花了将近1000万元。”王志超颇感无奈,“很多事情早就该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可用财力有限。”

  “分管农业的觉得农业重要,其他的领导也觉得自己管的事重要,开会的时候少不了要为钱的事争上几句。”张登福笑言,“基层政府财政都不富裕,哪块工作都少不了花钱。”

  3. 产粮大县的出路:

  探索利益补偿机制,既要输血还要“造血”,不让种粮抓粮者吃亏

  这几年,中央和省里对产粮大县的补贴逐年增多,然而产粮大县觉得“不解渴”。

  “大多资金是‘带帽’下来的,基层没有支配权。”陵城镇一位干部坦言,2013年镇里获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500多万元,有95%是粮食综合直补,直接发到农民手中。

  张登福建议,基层有基层的实际,比如项目建设,能不能探索在大的政策下,给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基层放手干,上级部门做好监督、审查,保障资金花在刀刃上。

  一些干部反映,县里既盼项目,又怕项目。因为许多农业项目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对于财力本来就不富裕的产粮大县而言,往往是项目越多,财政压力越大。去年,陵县共获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400万元,基本上都是用于农业项目配套。一些干部呼吁,国家应降低或减免产粮大县的配套资金,如果种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那谁还有积极性?

  “政策要有更明确的导向,不让主产区种粮吃亏。”山东省委讲师团基础理论教研室亓胜林认为,产粮大县往往财力较弱,而粮食主销区往往财力较强,要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加有效地调动产粮大县的积极性。

  专家建议,要采取切实措施,力保农资涨价幅度小于粮价上涨,提高种粮效益,同时可以考虑按照粮食产量进行粮食直补,增强补贴的约束性,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强补贴实效。

  亓胜林说,不仅要给产粮大县输血,还要增强其“造血”功能。通过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粮食核心产区聚集,加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与扶持,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强势,提高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粮食增产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