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雪雨搏激流,危难时刻显身手……

  我们以崇敬和惋惜的心情报道一位优秀干警代表——李弦。他轻伤不下火线,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齐鲁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还要致敬更多默默坚守一线的群体,他们中有把爱埋在心底的“夫妻档”,还有不约而同冲在抗疫一线的母子……

  疫病无情,人间有爱,担当就是力量,有爱就有希望!

  37岁警察倒在防控岗位上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涛

  本报通讯员孟庆曜

  九年前,他曾在泰安“1·04”持枪杀人案中,主动请缨驾车追击持枪歹徒。每当回忆起牺牲的战友,他总说:“我还活着,就要接过英雄肩上的重担,全力以赴,继续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1月21日,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分局网安大队民警李弦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网络公开巡查执法和案件研判时,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因公牺牲,年仅37岁。

  时间回到十天前。李弦顾不上刚出差归来的疲惫,忍受着持续三天的剧烈头痛,主动作为、靠前作战,充分发挥个人业务优势,立即投入到了网络防控工作中。

  连续工作近十天后,李弦已经明显感到身体不适,领导和同事都劝他休息几天,可他说:“没事儿,可能要感冒,多喝点水就挺过去了。正好手里的案件马上要收尾,我得抓紧时间往前赶。”就这样,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到21日中午倒下那一刻。

  在同事眼中,他是信得过的“好战友”,带过他的领导们说,一年360多天,李弦有200多天奔波在出发的路上,不管多么紧急的任务,一声令下,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赶到。

  侦查一线的战友们说,不论多晚,一个电话,他总能及时配合支持,毫无怨言。

  兄弟单位的同志说,他从不“吝啬”,拿手绝活总是主动分享,毫无保留。

  在家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李弦的妻子说:“虽然家里顾不上,但看到他屡破大案,还出国办案,就为他感到自豪,他就是我和两个年幼女儿依靠的那座山。”

  去年12月,李弦在新加坡办案时,正赶上父亲生日,他错过了。今年1月21日,是他母亲的生日,他想给妈妈买件毛衣当礼物,可直到生日前一天也没买回来,他歉疚地跟妈妈“撒娇”:“又吹牛了,要不来点实惠的,给钱您自己买吧,明天再请您吃顿大餐,行吗?”

  1月21日早晨,李弦带着对母亲的许诺回到了工作岗位,没想到却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亏欠,他的衣兜里还揣着两张未来得及报销的火车票。

  非常时刻,一次最难忘的生日

  □本报记者王原

  本报通讯员张飞龙左宏

  “我挺好的,不要为我担心。”“老婆,祝你生日快乐……”这是1月30日中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正在南院区发热门诊值班的张冰护士长和在医院公共卫生科值班的都卫峰夫妻俩的电话通话。当天是张冰的生日,而此时夫妻二人都在抗疫一线忙碌着。

  张冰现任滨医烟台附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长。从1月21日晚上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以来,她便一次次地前往南院区发热门诊,对参与疫情战斗的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除夕当天,在接到医院通知后,从上午8点开始,她连续六天坚守在抗疫最前线,用温暖、专业的护理,守护着发热门诊的各位患者,体现了危难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张冰的丈夫都卫峰在滨医烟台附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从1月25日大年初一至今,他一直坚守工作岗位,参与医院的疫情监测与上报工作,及时完成每日多个时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相关数据上报。为保证医院发现的疑似病例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都卫峰有两次在深夜12点赶往医院。孩子则只好送往老家让父母帮忙照看。

  得知当天是张冰的生日,医院工会和人事处领导送来了慰问和祝福,并将院党委副书记王国华亲笔书写的祝福条幅——“生日快乐,我们爱你!”送到了张冰手里,南院区的“战友”们则为她送上了生日蛋糕。

  张冰说,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她一定牢记使命,为打赢这场抗击疫情阻击战、为守护百姓安康贡献力量!

  一家人隔屏传递的“三颗心”

  □本报记者刘磊

  本报通讯员王晓楠

  贾志凤和孙霞是淄博市张店区的一对疾控夫妻搭档。从接到疫情防控指令开始,夫妻二人就奔赴防控一线。贾志凤负责采集样本,孙霞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夫妻俩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时间长,甚至是彻夜值班。因此,大年初二,贾志凤就让家住青州的妹妹把8岁的女儿接走了。

  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女儿贾子涵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她给爸爸妈妈制作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妈妈,我和姑姑、姑父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但是我也非常想您。贾子涵。”并画上了重叠在一起的三颗心。

  正月初八,记者来到张店区疾控中心,这对“疾控搭档”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贾志凤的办公室在5楼,孙霞在4楼,尽管如此,一天下来,夫妻俩也难以见上一面。

  贾志凤负责样品采集,是疾控中心最危险的岗位之一。从来没有犹豫、胆怯过的贾志凤,被问到女儿贾子涵,竟然落了泪,声音几度哽咽。

  孙霞则显得坚强些,她说,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想孩子。有时候趁吃饭间隙给孩子打个视频电话,匆匆说两句就放下了。

  话虽如此,孙霞还是在工作间隙隔着手机屏幕给女儿“回”了一张卡片,画上是三颗重叠在一起的心。

  上阵母子兵共同战疫情

  □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张兆坤

  “现在体温是多少?有没有明显的气短、憋喘症状?”“请佩戴口罩,我们马上到达!”1月31日,宁津县中医院转运队的医务人员刘洪斌接到转运发热病人的任务后,和同事们迅速穿好隔离衣、戴好护目镜,第一时间赶往发热患者家中。路上,刘洪斌通过电话嘱咐发热患者注意事项,安抚他们的情绪。

  刘洪斌是宁津县中医院的一名“90”后大夫,1月25日大年初一,他接到单位招募转运发热患者志愿者的通知,第一时间请战加入了一线转运队伍,当天下午便投入紧张的业务培训中。“大年初二上午我正式开始执行发热患者的转运工作,心里很紧张,工作结束后还在不停地回想整个操作流程,生怕哪里不规范。”刘洪斌说。

  “我的妈妈也是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刘洪斌说。据介绍,刘洪斌的母亲孙淑霞今年55岁,是宁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2003年,孙淑霞主动请缨,成为全县抗击“非典”战役的主力队员,并在前线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中火线入党。

  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还有四个月时间,孙淑霞就要退休了。但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母子二人没有相互商量,都不约而同主动请缨,加入了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我心里想的最多的,是尽最大努力让患者和同事、亲人了解个人防护知识,及时帮助他们消除疫情恐惧心理。”孙淑霞说。

  (大众日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王原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