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坦,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柳行村村民,自2011年起,先后自筹15万元创办起柳行街道老年艺术团。多年来,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持义务文化惠民演出,先后为民演出五百余场次,观众人数达三万人次。在2018年济宁市第三届民间吹打乐汇演中,他的柳行街道老年艺术团柳家唢呐队演奏的《胜利秧歌》荣获一等奖。

  提起柳西坦,在柳行街道,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每周两场义务文化惠民演出,柳西坦和他的老年艺术团坚持了整整7年。

  他们不仅在家门口带群众享受传统文化的盛宴,还走出高新区,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传统戏曲。作为一支庄户剧团,柳西坦也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唱演和制作水平,在今年济宁市第三届民间吹打乐汇演中,老年艺术团柳家唢呐队演奏的《胜利秧歌》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自费拉起戏班子自费拉起戏班子

  坚持7年惠民演出

  25日下午5点半,距离演出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柳西坦就提前到了演出广场。等自己的老伙计董玉强来到后,两人先将演出车开至演出地点。为演出车通电、收拾舞台、拖出音箱、拉出条幅,再把凳子、架子等各种物件全部摆放出来,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光做演出前的这些工作,我们俩伙计就得提前来一个多小时。”为了能顺利演出,每到演出的日子,柳西坦和董玉强都会比其他人早来一小时,晚走一小时。赶上空闲,柳西坦的外孙和女婿也会过来帮忙。

  “老夏,晚上过来呗,台子都快搭好了。”一边忙着搭舞台,柳西坦还忙着给团里的伙计们打电话,询问谁会过来。“我们这个团全是咱戏曲的爱好者,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图的就是个乐呵。”虽然剧团为义务演出,没有演出费,但每逢周三、周日的固定演出时间,演员们总不会缺席。

  “你写上山沟里一年更比一年好,千人喜万人笑……”通上电源,豫剧《朝阳沟》的选段,让汇聚在柳西坦的“大舞台”周边的人越来越多。“只要唱我就来,这一听就听了有十多年了。”自带小马扎,73岁的张后明算是老年艺术团的“铁粉”了,从10多年前从滕州搬来跟着女儿女婿在柳行街道居住,张后明就没断了来“听戏”。“最喜欢的就是豫剧,这些选段我还都能哼上两句。”看到起劲处,老人还跟着伴奏过过瘾。

  “我们的大舞台就是个开放的平台,以娱乐为主,不光是台上我们剧团的演员,台下有喜欢唱的我们也欢迎上台来唱上一曲。”从2011年拉起来这个“戏班子”,靠着这个“共享”的理念,柳西坦艺术团的成员从最初的四五个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个,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在今年的济宁市第三届民间吹打乐汇演中,老年艺术团柳家唢呐队演奏的《胜利秧歌》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让年轻人爱上唱戏

  不唱戏、不拉弦,在柳行老年艺术团里,柳西坦并不是上台演出的那一个,却是台下保障演出顺利最不能缺的那一个。

  “我是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上戏曲的,小时候自己捣鼓着学习了一些乐器。”虽然喜欢,但年轻时候的柳西坦并没有子承父钵,与戏曲真正结下不解缘是从2011年开始。

  “小时候和一起的朋友也唱,就在这片小广场,就跟地摊似的。”柳西坦说,2011年,自己不再从事建筑业,就同自己的几个朋友一商量,花了3000多块钱买了一套音响,还是在小广场上演。第二年,演出人数增加到十多个,柳西坦又自费1万多买了一套音响和公放机,第三年,剧团人数还在增加,柳西坦就又自费3万多换了一套更专业的音响设施,2014年和2015年,柳西坦先后花费五万多元和两万七千元购买了舞台车和演出服。自此,柳西坦和他的柳行老年艺术团一路唱出三角绿地,足迹遍布济宁高新区,影响力逐渐扩至整个鲁西南。

  “每周三、周日是我们的固定演出时间,现在正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也会编排一些和创城和扫黑除恶有关的节目进行演出,让群众在戏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咱党的好政策。”7年来,柳西坦和他的老年艺术团大小共演出了500多场,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无数的快乐。

  随着剧团的发展和壮大,柳西坦也曾忧虑过一个问题。“剧团不管是观众还是成员,还是以老年人为主,可我们这些老家伙要是玩不动了,咱的传统戏曲可咋办。”但最近两年,随着不少年轻成员的加入,柳西坦拧着的眉头才稍有舒展。现在在柳行老年艺术团,30岁以下的就有三个,他们在自己参加剧团演出、喜欢和接受传统戏曲的同时,也在忙着将传统戏曲进行推广,让身边更多的同龄人了解戏曲、关注戏曲、爱上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