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老李,顺着铁锁拉渡船到对面北京西集镇接人。(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2017年3月30日上午9点左右,河北省香河县王店子村最西边的潮白河畔,一条简陋的渡船停在岸边。它由两条小船焊接而成,上面铺了一层木板。整条船的面积,也就刚好放得下一辆大型三厢汽车。

  69岁的李连站在船头,带着一顶印着红色五角星的鸭舌帽。看到有车开过来,李连搬起船上的几块长条形木板,搭在河岸和船头之间,再把船上的两根铁索,拴到岸边的两个大木桩上,各绕上四五圈。

  固定住船体后,李连站到小汽车前,指挥司机把车轮对准木板,开到船上,再用几块木头,固定住轮胎,然后解开铁索,像拔河一样,拉紧过河缆,船就动了。

  渡船到岸后,老李拿铁链拴住两端防止滑动。(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当有汽车要摆渡过河的时候,需要把两块木板搭在渡船上,在指挥下汽车才能开上渡船。(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摆渡人老李蒋一个木块放在车轮下防止汽车滑动。(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大概两分钟后,就到了70多米外的河对岸,那里是北京市通州区尹家河村。

  船靠岸后,李连再次拴住船体,搭建木板,撤掉车胎下的木头,指挥车辆上岸。司机的油门踩得有点深,以至于汽车启动时,渡船猛地向后退了一了。车子安全上岸后,李连一边接过10元渡船费,一边对司机抱怨说:“你咋这么猛!”

  过去几十年里,摆渡船只发生过一次危险。那是2009年的正月初六,有客人不小心把三轮车挂了倒档,导致船上有6个人落水,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潮白河在河北省香河县的王子店村。这里水面平静,整个河流两个渡口都在这里。(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渡口边的小砖房是平时休息和遮风挡雨的地方,门口边的墙上写着“百年渡口”几个字。(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渡船以前靠木杆撑过河,如今有了铁索,靠摆渡人手拉过河。(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这个老渡口位于潮白河的中段。潮白河是京东第一大河,也是北京和河北的“界河”。在长达400多公里的潮白河上,只有少量几座桥能让小汽车通行。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的木桥则早已被损毁,或者被河水漫过,或者沉到了河底。所以附近很多人过河,都会借助这条渡船,这样能少走很多路,节省一个小时的时间。

  李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整个潮白河只有两个渡口,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往北几百米还有一个。

  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北边确实有个渡口,但由于没有修通水泥路,那个渡口人气不旺。政府也更看重李连所在渡口的价值。不仅在这里建了所简易房子,里面放了几张沙发、椅子和象棋桌,还立了一个水泥墙,上面写着“百年渡口”四个字,以及《西游记》里的一句话: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我们这个渡口有上百年历史,早年间解放北京城的时候,渡口还发挥过作用。”李连说,以前这个渡口的水面宽度有200多米,现在只有70多米。

  李连是10多年前开始做摆渡人的,他的搭档叫李国新,1985年就开始做摆渡人,后来上了年纪,就找到李连搭帮。这天上午,本来是李国新当班,但他腰腿疼的老毛病犯了,正躺在离渡口几百米远的家里卧床休息。

  那是一个有10间房的农家小院。南方周末记者进门的时候,正好遇到李国新30岁的女儿开车从外面回来。她一下就猜出记者身份。因为过去半个月里,她的父亲成了名人,每天几乎都有记者前来采访,甚至还有做纪录片的人过来拍摄。

  3月中旬,一条“河北人开车坐渡船过潮白河进京上班”的新闻让这个百年老渡口和李国新迅速走红。

  一辆河北牌照的越野车通过摆渡船到达对面的通州西集镇,摆渡一辆汽车收费10元。(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李国新34岁的儿子正在装修院子。他把南方周末记者领到后院。院子里有一条金毛,李国新正躺床上休息。他的床上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床头是一个老式座钟。

  床边是一个茶几,上面放着一条烟和一堆药。李国新说,早年间他一边摆渡一边种了6亩地,还养着一群牛。这些年身体不行了,渡船这活快干不动了,再加上孙子好几岁了,他想享受天伦之乐,但找不到人接班。

  “主要是辛苦,而且不赚钱。渡口嘛,谐音就是渡口,糊口而已。”李国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做摆渡人的收入,李国新说,一个月只能赚2000多元。不过李连说,收入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五六百元。

  老李每天为自己准备一大壶热水。(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两岸熟悉的村民乘坐渡船并不需要付费,一般也都会搭一把手帮忙拉船。(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附近加油站上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渡两次潮白河,这样的熟人基本都是免费。(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李国新在部队当过炮兵,退伍后当过泥瓦工。上世纪80年代初,他接过父亲的担子,做起了摆渡人。一开始是5分钱一趟,后来变成1毛。2008年后,涨到5毛。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后,涨到了1元。那一天,李国新和李连的渡船,被大水冲走了。后来政府给了他们1.5万元的补偿。

  李国新说,大部分过河的都是两岸村民,从这里出发去北京上班的很少。每天渡口有三个高峰期:早上六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七点。一天能摆渡200-300人。大部分是认识的村民,免费通过。只有30%的客人那能收到钱。

  “很多都是熟人,抹不开面子,跟要饭一样,等着别人给。”李国新说。

  很多村民都说李国新出名了,李国新回应说:“没钱的名人不顶事。”

  李国新会在网上看关于他的报道,他最反感的一个报道是,有人说摆渡人涉嫌“偷渡”。

  “说‘偷渡’的是无知,不懂地理知识,越入国境那才叫偷渡。”

  一对住在附近,到渡口来玩的情侣站在渡船上。(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摆渡船靠岸后,骑自行车的当地居民走下渡船。(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