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份,临沂申通公司引进的智能分拣机器人投入使用,在2000多平方米的分拣仓库内,330个机器人穿梭其中,以每小时最高处理1.8万件快递小包的能力肩负起分拣任务。目前,全国共有3个快递分公司使用该款机器人。运行半年多以来,这些机器人的性能日趋完善,将逐步替代快递分拣领域的人工体力劳动。
知己知彼准确避让
“小橙人”有一张“大脸盘”、两个主动轮和4个辅助轮,最快每秒能跑3米;1个半小时充满电,能连续干8个小时。它诞生于海康威视公司,东家是申通快递。日前,在临沂申通公司,记者和“小橙人”进行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近5个篮球场面积大小的专属分拣仓内,每晚6点左右,330个“小橙人”就开始上班了。出发前,“小橙人”先在一台识别相机下停顿三五秒,等相机识别出包裹的条形码信息并反馈,“小橙人”就欢快地奔向420个投送口中的一个,将包裹准确推下。分拣仓底部的员工,再将这些包裹归集装袋,通过传送带送至等候在仓外的货车。
“小橙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临沂申通智能分拣仓负责人王哲介绍,每个“小橙人”拿到包裹后,不仅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还知道其它“小橙人”的实时位置、将要走哪条线路,自己该在哪个位置转向和避让。这些功能由中控计算机上的控制软件通过无线网,把条形码信息、二维码地面坐标的信息发送到每个“小橙人”来实现。
记者看到,在智能分拣仓的地板上,共张贴有1万个间隔排列的二维码,这些二维码就像是经纬度坐标。
“闹情绪”是咋回事
“跟人一样,‘小橙人’也会‘闹情绪’。”刚装备上分拣机器人时,投送员孙帅是第一批参与人机协作的员工。在他眼里,这些小家伙很能干,但偶尔也会偷懒或者犯傻。比如有的“小橙人”驮着包裹,在仓内转个圈,结果跑到休息区“待命”去了;还有的已经领到了包裹,转个身又回来排队。最严重的情况是,某个“小橙人”与中控软件彻底失联,在仓内瞎转,而其它“小橙人”并不知道它还在线上,双方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机配合失误。王哲解释说,有时人工赶不上机器的速度,“小橙人”在相机下停留识别时,人工分配包裹速度慢了,它以为自己身上没有包裹,就会再排队或者到休息区待命、充电;再者就是出现了程序错误,需要关机重启或者调整参数设置。
王哲说,运行半年多以来,他们与设备制造方不断完善这套系统,现在已经达到了理想状态。
“大橙人”也要上岗
记者看到,在持续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330台“小橙人”共准确分拣了1.2万多个包裹。据临沂申通公司员工介绍,在包裹充足的满负荷情况下,这些“小橙人”每小时能分拣1.8万件包裹。如果完全由人工完成,一件包裹从粗拣到细分,至少要在流水线上转运10分钟,而“小橙人”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速度快,节省人力。”临沂申通公司操作部主管杨涛说,除了这些优点,“小橙人”的准确率高,人工分拣是看快递单上的手写地址,而“小橙人”是通过条形码识别,准确率有保证。
“小橙人”只是快递行业引进智能机器人的一次成功尝试,可以分拣大型包裹的“大橙人”预计在两年内也将引进。而随着技术的完善,不仅是包裹分拣,打包、装车等过程也将实现智能机器人操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祥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