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讯(通讯员 许双庆) 2017年1月20日,农历小年一大早,省医科院帮包的第一书记村汤垓村,红润服装有限公司办公室门口,女工们排起了长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今天既是最后一个工作日,又是本年度领第四季度工资的日子。

  一年半前,红润服装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天对于在近200名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此她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还能按点上下班。种田、打工、照顾孩子三不误。村民为感谢第一书记,赋诗一首“巍巍红润拔地起,划破长空巍然立。要问它是谁酬建,第一书记创奇迹”。

  汤垓村是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帮包的郓城县张鲁集乡3个行政村之一。地理位置偏僻,村内没有高效农业、副业或其他加工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村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村民有致富愿望,但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更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内生动力不足。省医科院选派第一书记岳林明、汪海洋、徐海东带领村民借助外力,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逐步探索出了“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步走”脱贫办法,被当地总结为“张鲁集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一书记工作组入村后,把产业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严格遵循项目编制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迅速行动,按照规定程序,将项目及时落地。一是深入帮包村开展调研,与村干部、党员、贫困户、致富能手等座谈,了解发展意愿,鼓励群众参与到申报扶贫开发项目中来;二是对征集的项目经两委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讨论研究,筛选出符合帮包村发展实际的项目,由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加工生产源头考察,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三是充分征求乡镇和县扶贫办意见,对提出的建议意见认真修改,让确定的项目符合县、乡扶贫发展规划;四是成立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监督委员会,明确职责,让成员在项目实施中发挥作用;五是将项目方案、财务账目等村内显著位置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村民监督,让扶贫开发项目在阳光下实施。

  2015年2月,山东省医科院第一书记进驻汤垓村庄,如何破解集体收入,为村民寻找一个致富项目,成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当务之急。在调研过程中,第一书记了解到该村很多村民有在南方打工进行服装加工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加工技术。为此,在村务会上,提出了服装加工项目,经过党群代表讨论后,决定进行立项。

  项目一经确定,在第一书记带领下,书记主任和5位项目生产监督委员会委员同心干,一心扑在厂房的筹建上。烈日下打井、冒雨拉电、一日三餐轮班吃饭,大家齐努力,同心干,很快千平方米车间拔地而起。项目建成后,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贫困户不用离开家,种田、打工、照顾孩子三不误。通过这个项目的拉动,服装加工项目发展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承办了郓城县缝纫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县的2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了缝纫各工序的操作技术,承接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外贸订单,多数订单时间紧、任务重,拿到订单后,分散到周边10多家加工厂协作完成,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山东省医科院工作组入村两年来,在3个村充分利用产业扶贫资金280万元,先后发展了16个致富产业项目,包含服装加工、电子加工、头发加工、花砖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实现了贫困户不用离开家,种田、打工、照顾孩子三不误。其中服装加工项目发展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承办了郓城县缝纫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县的2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了缝纫各工序的操作技术,承接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外贸订单,多数订单时间紧、任务重,拿到订单后,分散到周边10多家加工厂协作完成,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产业项目的落地,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收入增加,2年来,3个村实现脱贫706户,2335人,新增集体收入22万元。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促进了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提高了贫困群众市场意识,简单的来料加工小微企业落地生根,这些企业工作相对较轻,也适合老年人和农村妇女劳动。不但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还能增加一些农户的收益,在给贫困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提升了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