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生育了三儿一女,今年已经85岁,本应享受着儿孙环绕、承欢膝下的安养岁月,可让人想不到的是,2010年老伴去世后,李芳哪个儿子家都没有住进去,5年里,一直生活在小女儿家里,三个儿子都没有探望过老人。2016年,李老太将三个儿子诉至济阳法院。记者杨紫慧通讯员杨名峰
“谈赡养,先算账”
2015年,一次脑血栓让李芳腿脚不便,说话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儿已经57岁,照顾母亲的同时要赡养81岁婆婆,接送孙女上学的同时要照料未满月的孙子,看着快要累垮了的小女儿进进出出,李老太心疼极了。反复考虑后,李老太起诉了三个儿子。
济阳法院回河法庭的承办法官王莹接手案件后,与三个儿子洽谈后得知了他们的“委屈”和“牢骚”:老大不满父亲生前工资本一直由小妹拿着,父亲去世时,不知留了多少钱,现在钱花完了,想起让哥哥承担赡养义务; 老二说母亲从小偏心眼,不喜欢我; 老三说父亲过世时,人情钱老大收走了,要想谈赡养,先算账。
四兄妹之间矛盾症结集中于父亲去世时的人情账目和父亲所遗留存款支用账目不公开,法官用了二天的时间对父亲生前的存折以及死后款项的支出书写了明细,老大也把父亲去世时的人情账簿拿到了法庭,对账目进行清点,对有异议的款项逐一进行了厘清和归顺。
兄妹四人对钱财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可是对于赡养老太的方式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有说四人轮流赡养,有说由一人赡养,另外三人给付赡养费,还有要将老人送至敬老院的……
“让5年没有见过母亲的儿子们见见亲妈”
四兄妹各自的大家庭中有妻儿,孙子及孙媳妇,单凭责任和义务方面很难说服四人达成一致意见,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解后还是没能达成一致,法官手头还有大量案件,为这么一起赡养案件值得再花费时间吗?写份判决书送达之后就算结案了,可是打开word打下判决两字之后,法官犹豫了,“要不然再试一试!”法官决定打“亲情”这张牌,让5年没有见过老母亲的儿子们“见见”自己的亲妈。
承办法官来到老太太家,与老太太聊天的时候让同事在一旁录制,让法官意外的是李老太太全程没有说过一句儿子们的不是,只是一直在怪自己身体不争气,老了老了成了孩子们的负担。听到老太所说,承办法官红了眼眶:这就是母亲与儿女的区别吧,儿女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家,生活的不便,而母亲考虑的则是孩子们的困难。
回到法庭之后,法官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感动于老太太的豁达开朗,可怜着老太太的病痛之躯,承办法官坚定了调解的决心。可是儿子们5年没见母亲,这样的“狠心”和“决绝”看到视频中通情达理的老母亲心就能变软吗?再给他们加点压力!
承办法官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母亲索要房费的庭审视频,视频中儿女们理直气壮的拒绝赡养时,老太太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我要你们在这里生活了十个月的房费!法官决定将这个视频与探访李老太太的视频共同播放,同时邀请德高望重的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
索要子宫房费视频的播放,让四被告心怀愧疚,而法官和李老太太的唠嗑唤起了他们小时候的记忆,让他们看到了老人的思念与期盼,儿子们抱头痛哭。最终四人达成调解,由他们轮流赡养,每人三个月。老人生病住院的医疗费由四人共同承担。
“老大晚上还给我洗脚!”
案件终于调解结案,法官长舒了一口气。法官深知这种家事案件兼具人身性、伦理性和财产性,家庭矛盾的解决更多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调解,让他们自愿共同达成赡养老人的调解。
在之后的一次回访中,老太太紧紧的抓住法官的手不放:“多亏了你啊,女儿的身体好多了,我现在每个孩子都能看到了,还推着我逛公园,脾气最轴的老大晚上还给我洗脚呢!”
办案的承办法官认为,调解与判决是法院处理纠纷的两种方式,判决更多的是社会指引功能,是构建社会规则体系的一部分,而调解则是对局部矛盾的化解。对于兼具人身性、伦理性、财产性的家事类案件,我们应该重视家事案件的情感色彩和人化特点,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花时间和心力去厘清关系、查清矛盾,弥补当事人的感情裂痕,修复家庭社会关系,进而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