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逄玉斐的电脑里,存着62个文件,每个都是这位班主任写给所有家长的一封“家信”,两年来,每周往复,50多万字。对于38名学生家长来说,周五下午,等待一封班主任的来信几乎成了一种戒不掉的习惯。
《成长密码》中的秘密
这是一群刚上初中的孩子,十三四岁的年龄,略有些叛逆。对于与家长或老师的谈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抵触的,敏感的内心,让他们急着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为了这38名学生,一本名为《成长密码》的小册子就此诞生。如今再次翻阅,每一本封皮都已发黄,部分内页因为浏览次数太多,出了褶子。若细看,每一页从周一到周五,从午休到晚自习,序列化标注着每一天的日程,整齐有序,而在这张目标纸的末端,学生还会对当日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甚至是自省。如此往复,每月回顾,几乎成了定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一封信逄玉斐这样开头,没有过多点评,仅在这句话后附上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个男孩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捧着一本《城南旧事》看得入神,周遭喧嚷,却被老师记录在信函中,配上简单几句话,所有家长都理解了这张照片所要表达的含义。就这样,两年,62封“家信”,洋洋洒洒50多万字,每周从未间断。偶尔有人附上一封回信,与这位班主任说上几句心里话,因此,这封信也就成了家长了解孩子每周校园生活的出口。
人手一本3000页词典
走进逄玉斐的办公室,办公桌上那本牛津高阶词典格外引人注目,鲜红色书皮3000多页,几乎每一页都有翻阅的痕迹。从教12年来,这本字典成了每天必备的工具书,就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执拗。而初三20班教室里,放眼望去每个人的书桌旁都有一本3000多页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偶尔逄玉斐刚说完一个单词,就能够清楚地听到台下翻书的声音,一页页翻过,不到10秒就有学生举起手示意已经找到了这个单词的具体位置。
逄玉斐几近执拗地要求每一位学生每节课必须带着这本词典,不允许通过其他电子设备查询词意。一名高中毕业生需要掌握3300个单词,而她班里过半数学生的单词量超过4000个,甚至有人提前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
“使用词典只是手段,归根结底是一次巩固与记忆。”逄玉斐坦言,之所以有学生翻找速度奇快,“除了反应快慢,归根结底能够直接了解自己对某个单词的掌握程度。而词典中每一个词都有相应英文注释,各类例句,以及同义词辨析。说白了,查字典能学到的,远比其他辅助工具多得多。”如今两年已过,每堂课超过10次生词熟记的反复练习,使得这些看似难懂的内容已内化成学生自身所学, “学以致用也便也有了相应的意义与价值。”她说。
一周与家长通话4小时
“这么年轻的老师能带好班吗?”记得十年前,逄玉斐第一次带
班,一位家长问道。逄玉斐笑着说:“我想我能。”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再次想到那时被问到的这句话,这位双语班的班主任可以说一声“问心无愧”。
记得多年前,一个女孩,郁郁寡欢,坐在教室一角,不合群的样子格外引人注目。而与女孩沟通时,始终抹着眼泪,一言不发。 “后来才知道,单亲、工人家庭,对于个人的不自信,让她开始慢慢变化。”也就是为了她,几乎整个初一年级,逄玉斐每周都会与孩子母亲通话将近四小时。如今,女孩已经考入德国知名学府。
然而,作为一个单身母亲,虽然与7岁儿子的学校近在咫尺,步行不过5分钟,逄玉斐仍然很难抽出时间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也许我真的放心不下这38名学生。”逄玉斐说。
(生活日报记者 朱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