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王旭依然没有含糊。他买的PM2.5测量仪正好今天到货,中午他就开始实测家里的空气质量,每个房间都不放过,好在测量数据让他稍稍放了心。
其实,他早就配备了全套的防雾霾“神器”,PM2.5测量仪只是一个检验者而已。
中配1.5万元一屋一台空净
王旭是一名银行职员,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生活得比较“讲究”。三口之家的房子里,放着两台空气净化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关爱自己和家人”。的确,他家里第一台空气净化器早在五年前就买了。当时,雾霾这个词语还鲜有人听过,刘旭也是因为新家装修才购置的。
到2013年,全国开始出现大面积雾霾时,王旭又抓紧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一台放在自己卧室,一台放在父母卧室。最近一段时间,一轮接一轮的雾霾天,让他又想再买一台,放在客厅里。“争取每个房间配一台,多防护总是好的。”但是,再买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旭去家电卖场转了转,发现自己想买的几个品牌都断货了,有的只剩下样机。不只他自己想买,还要帮着亲戚再买三台。巧的是,正好他的一个同学在卖空气净化器,但是天天调价,而且没货。颇费一番周折后,他的同学帮忙调了四台。“前两台空气净化器才两千多元,现在家电卖场里几乎没有下来四五千的。”王旭说,明显感觉这个行业“爆发”了。
掐指一算,王旭家里的三台空气净化器大概花了一万元,这还不算换滤芯的钱。差不多平均一年换一次滤芯,一个滤芯100多元,这几年他也花了1000多元。刚买的PM2.5测量仪,又花了他399元。王旭给爱车配的车载空气净化器也花了399元。再加上,以防霾为出发点购买的口罩、花草,在防霾这件事情上,王旭差不多花了15000元。
标配3000多元一台空净加口罩
与王旭相比,丹丹就比较粗线条了。“车载空气净化器什么的,就是炒概念,估计也没多大用处,还是口罩最管用。”今年冬天,丹丹一下子买了50个防霾口罩,每个5块钱,够她和老公用一个冬天了。因为在网上买得稍便宜,济南多数药房里的防霾口罩都卖到了二三十元。
作为媒体从业者,丹丹接触过很多防霾“神器”,比如防雾霾窗纱、负离子发生器等等,不过她都没有入手。在她看来,这些新生事物难免有发雾霾财的嫌疑,究竟能起到什么效果,也没有权威的证明。一向理性消费的她,在防霾这件事上,也是绝不受诱导的。
但空气净化器,她还是买了,花费3000多元。她给空气净化器配了个小轮子,可以到处推。晚上放在卧室里,白天放在客厅里。丹丹坦言,买空气净化器也是图个心安,因为她经常关注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各种新闻,夸大宣传、价格虚高、炒作噱头等问题从没停过。
这也难免,从2013年到2015年,空气净化器市场在销品牌数量由78个增长到了688个。2013年,雾霾爆发“元年”,空气净化器的零售量增幅高达130.6%。好在针对野蛮生长的空气净化器行业,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不少政策,如刚刚实施的新国标、即将实现的分级标准等。
高配3万多元各种“神器”齐上阵
如果说丹丹家的防霾情况是“标配”,王旭家是“中配”,那么刘倩家就可以称得上“高配”了。她家的小宝宝还不到半岁,为了让孩子免受雾霾侵袭,刘倩用尽了浑身解数。空气净化器、防霾口罩等入门级设备是必备的,净化空气的各种花花草草也是摆了半个阳台。
一个多月前,刘倩把家里的纱窗都换成了防霾纱窗。有400多元/平方米的,有800多元/平方米的,一些德国、日本的防雾霾纱窗价格将近1000元/平方米。最终,她选择了德国进口纱窗,980元/平方米,三室两厅的纱窗面积一般要四五平方米,安装下来花了四千多元。纱窗卖家很坦诚地告诉刘倩,不可能完全阻挡雾霾,和空气净化器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支出,早在一年前,刘倩家装修房子时,她就在家安装了新风系统,也就是把室外的新鲜空气过滤进来,把室内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排出去。一台日本进口的净化型全热交换机,刘倩花了近8000元。安装费更贵,新风面积1平方米就得99元,整个系统安装好就花了近两万元。
这样算下来,3个空气净化器、防霾口罩、防霾纱窗,再加上新风系统,刘倩在防霾上花了三万多块钱。“以前我都是夜跑,现在因为雾霾不敢在室外跑了,只好去办了张健身卡,又是两千多块钱,这算不算防霾花费呢?”刘倩苦笑道,“不过雾霾严重的时候,我就宅在家不出门了,也省了不少钱。”
低配1000多元网购一台空净
看了豪华的“高配”,再来看下“低配版”防霾法。作为刚工作的“单身狗”,韩莘对防霾几乎没啥要求。“我一天到晚都在单位,宿舍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实在没必要买空气净化器。”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才买了几只防雾霾口罩,还是想起来才会戴,多数时候口罩们就躺在办公桌上。
但是,他买了好几盆绿萝,给屋里添点绿色是关键,防不防霾倒没有确切证据。虽然是个例,但韩莘也代表了不少人的防霾状态。他的农村老家里,雾霾也非常严重,父母把防霾口罩当成了利器,却从没动过买空气净化器的心思,还有不少人根本没听过空气净化器的名字。
最近几天,韩莘正琢磨着过年给父母买台空气净化器。转了好几家家电卖场,不少品牌都断货了。他注意到,飞利浦的一台机器1999元,这在他可接受的心理价位,但摆着的样机都被卖掉了。工作人员直接告诉他,厂家没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货。
最后,他在网上订了一台1000元左右的空气净化器,对他来说,春节前能送到就行了。有个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消费者有净化室内空气的需求,仅有4.6%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必要净化空气。韩莘看了之后,呵呵一笑,“这肯定是在市区做的调查!”
财经链接
甭再叫嚣“雾霾经济”!
防霾账单的背后正是所谓的“雾霾经济”!
一边,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另一边,它却带来了商机等“雾霾红利”,雾霾经济成了雾霾天气催化而来的一种畸形的经济现象。在雾霾面前,公众往往把担忧转化为购买防护用品的行动。
于是,防霾口罩、PM2.5测量仪、空气净化器迅速火了起来。紧接着,更多商品开始往防霾上靠近,比如纱窗、空调、花草、清肺食品等等。雾霾加大市民经济压力,造成经济损失,又拉动消费,催生“上门经济”。那么,这笔账究竟该怎么算?
实际上,“雾霾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在雾霾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即使相关厂家赚得盆满钵盈,也难逃雾霾天气的健康审判。所以,甭再叫它“雾霾经济”,雾霾一点都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