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我省共有300户家庭被评为“全省文明家庭”。
在这些文明家庭中,有把陌生孤寡老人接回家照顾的夫妻,有把残疾儿女抚养长大的父母,也有支持丈夫全身心奉献的国防事业的军嫂。他们用自己的事迹,述说着山东的好家风
接村里的孤寡老人回自己家
当1999年,曹县小伙王东跟新婚的媳妇高云花回娘家时,他没有意识到,这将改变他的生活。
与村里街坊邻居拉家常时,王东瞅见一个衣衫褴褛、满面尘灰的老人独自蹲在墙边默不出声,王东赶忙过去询问,打听才知道,这位名叫陈凤兰的老人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一直是一个人,在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度过。
“我想起了疼我爱我、早已去世的奶奶,脑海里忽然蹦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老人带回城里照顾一段时间?”王东有了想法,赶紧跟妻子商量,谁知道妻子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他们跟老人说:“奶奶,您跟我们到城里住几天吧?”奶奶听了喜不自禁:“一辈子没去过城里,住几天,也没啥遗憾了!”
到家以后,王东和妻子把老人当作亲奶奶,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感受家的温暖。老人想吃什么,王东就去做或者买。她喜欢吃的山药、芋头等,王东一批发就是一大堆。求医看病、洗衣做饭、理发洗澡、端屎端尿、剪脚趾甲,妻子包揽了她的全部衣食起居,冬棉夏单,应季的衣服也给她挂满了衣柜。
当时说好的“几天”,一下子变成了17年。期间,老人怕麻烦王东,提出要回家,王东和媳妇就极力挽留。2007年秋,奶奶患了肺气肿,王东和妻子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托付给父母照顾,将奶奶送到县医院,打针服药,喂水喂饭,直到老人痊愈。
“有同事朋友质疑,说我是不是把老人看得太重了,可我看到老人对我的信赖,心里惬意舒坦。妻子也说,不管加班回家再晚,只要看到老人屋里的灯光,就感觉温暖。”王东说。
不少文明家庭为了老人牺牲自己
王东、高云花这样的尊老敬老的家庭在山东省并不是个例。12日,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共有300户家庭被评为全省文明家庭,作为文明家庭的代表,王东在会议现场,讲述了自己家的故事。
在300户文明家庭中,不乏王东这样敬老爱老的典型家庭。全省文明家庭代表孙宗珍是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店村村民,2009年,丈夫车祸去世后,孙宗珍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肩负起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直到2014年,才决定改嫁,但条件是男方必须要“倒插门”,跟她一起赡养公婆,抚养孩子长大。
“我也是一个母亲,看到婆婆失去儿子伤心的样子,我深有体会,所以我不能离开她,必须要照顾她一辈子。”孙宗珍说。
会议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家庭里,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亲子关系淡漠,不仅不会有个人生活的幸福,还会影响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可以说,抓家庭文明建设,关系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顺民意、得民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在会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根本,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强化价值引领,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要发扬光大中华优秀“家文化”,汲取山东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精神养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家庭文明建设全过程。
不能掐断孩子生的希望
除了敬老爱老的家庭,含辛茹苦把残疾孩子养大成才的家庭,也十分让人敬佩。
当程致喜听到医生说,自己“成骨不全”的孩子不能成活时,她却坚定了让女儿活下去的信心。“人的希望在于自己去努力,作为母亲不能掐断孩子生的希望。”
当发现女儿喜欢将陶土捏成各种形状时,父亲孙自杰就常到黄河边挖泥土带回家,夫妻俩着重于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初中还未毕业,程致喜就陪着女儿,一步一挪艰难跋涉来到江苏宜兴,跟随王玉美学习紫砂壶制作技艺。
为了让女儿学习紫砂创作,孙自杰不再外出打工,程致喜不再种田,夫妻二人四处筹款购买紫砂泥、窑炉、紫砂壶制作工具,在家中建起了“紫砂壶创作工作室”,陪同女儿一起学习和制作紫砂工艺品。如今“圣如紫砂艺术馆”已经成为了女儿生活的希望。而她的父母也成为文明家庭的代表,在会议上得到表彰。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经研究决定,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以评选表彰文明家庭为牵引,引导广大家庭以科学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提升家庭精神追求,创造美好家庭生活,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齐鲁晚报讯记者 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