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钱袋子”用在什么地方?有的住房补贴增长快
这些高校的“钱袋子”都装了哪些钱,2016年将如何分配呢?
从收入来源上看,大多数高校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和上年结余。其中,财政拨款占比最大。比如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财政拨款15.68亿元,占公共预算收入的43.89%,将近一半。
而支出主要包括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等项目,其中教育支出占比最大,复旦大学今年的教育支出有48.07亿元,占本年支出95.1%。除此之外,高校还有节能环保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等。
财政拨款收入一般是高校收入的“大头”,这笔钱学校是如何花的?复旦大学部门预算显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2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7.74亿元,主要用于一流大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科研项目、国家奖助学金等;科技支出0.97亿元,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一般住房保障支出0.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7%。
此外,同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记者还发现,一些高校的住房保障支出增加较多。如西南大学的住房保障支出2016年预算数为6453.55万元,比上年增长22.71%。西南大学表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补贴拨款均有所增加。
部分高校其他收入挺多,“三公”经费说得还不够清楚
记者梳理发现,很多高校其他收入金额也比较大,比如北京大学的其他收入为42.57亿元,占总收入的35.82%;中国政法大学的其他收入为9000万元,占9.21%。
校方给出的解释为,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捐赠收入、现金盘盈收入、存货盘盈收入、收回已核销应收及预付款项、无法偿付的应付及预收款项等。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分析称,其他科目很大程度上属于预算不透明科目,如果其他项目金额过大,说明预算透明性不够。从预算透明公开方面看,资金要在具体的事项上才能透明。其他项目是检验预算透明度公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应该过高。
施正文建议,社会反映强烈的“三公”经费应该列出,预算要有回应性,社会关注什么,在预算中要有所反映,建议高校部门预算公开时,请独立审计机构出具公开的审计意见,审计数据是否准确,预算是否合理。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