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一张面饼,均匀涂刷面酱,撒上葱花 、韭菜碎 ,辅以馃子或油条,平口铲将面饼四周铲起把食材包裹其中,当中一切 ,两方对叠,一个在青岛大街小巷不难觅见、口感咸香酥脆的煎饼果子就这样成了。说起煎饼果子您能想到什么?清晨路边早餐摊食客的狼吞虎咽?夜幕下加班白领的脚步匆匆?在辛家庄百米食巷里有着这样一位“煎饼侠”,专注煎饼果子23年,凭着煎饼铛、竹耙、平口铲,他硬是摊出了四套房产。租房住、骑电动车,每月给女儿开一万元“工资”。今天,记者带你认识咱们青岛的“煎饼侠”。

  从“打游击”到“阵地战”

  邹师傅,河南驻马店人氏,今年是他的第四个本命年。

  谈起当年离开老家,也是为生活所迫,北京是他第一个打拼的城市,“在那炸了半年油条”。然而,就像王朝末年群雄割据,北京好的地脚早已被先到者瓜分殆尽,邹师傅只好转战河北唐山,油条一炸,又是半年。

  “生意还是不好做。”

  邹师傅对象的哥哥和姐夫先于他来到青岛,他们告诉邹师傅青岛是个好地方。1993年,邹师傅携妻带女踏上岛城。“听他们说在青岛煎饼果子好卖,我就花一百来块钱买了辆三轮车,在车上支起炉子,又买了块铁板,就开始干了。”邹师傅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邹师傅推着自己的三轮车在青岛各大人流密集区域辗转。“那会儿经常在大学路转悠,煎饼果子卖一块二一个”,即便是六分之一于现在的价格,那时邹师傅的日营业额已经过百元。逢到旅游旺季,他推着车子来到中山公园、八大关等景点,一天下来最多时能有五六百元入账。邹师傅有三个闺女、一个儿子,凭着卖煎饼果子的收入,他已经能支撑起一家人所有的生活开销。

  用邹师傅自己的话说,推着三轮车卖煎饼果子就是“打游击”。“那会还不叫城管,叫巡警。每天都要躲着巡警,今天去这个地方,明天换另外一个地方,很不稳定。当然咱做得也不对,但是没办法,生活所迫。”邹师傅说。

  邹师傅的“游击战”终于在2000年结束了。那时辛家庄开了一家名叫“法宝”的外资超市,邹师傅就在超市旁的一个楼洞里支起了摊位,煎饼果子的价格也从一块二涨到了一块五。

  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后,邹师傅的收入并没有减少。相反,他的摊位前逐渐开始有人排队,并且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回头客,生意最好时已经影响到了楼上居民的出入。“咱当然得跟楼上的人搞好关系,来我这买煎饼果子就给他们优惠,或者直接免费。后来,楼上人家的孩子结婚,我都能吃到喜糖。”邹师傅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