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双手养活自己,是很多残疾人的梦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福利企业的创建,曾让众多残疾人有了自食其力的机会。时隔多年,想找一个残疾人集中的企业上班,已经不那么容易。

  每年都有一批福利企业消失在残疾人的视野里……

种东在福利企业已经工作了28年。种东在福利企业已经工作了28年。

  福利企业仅存不到50家

  13日早晨,济南二环西路一家叫做济南华福印刷材料有限公司的制胶厂内,38岁的刘斌不到8点钟就到达了工作地点。他患有四级智力残疾,从位于济南市中心的老东门乘公交赶到几十里外的城郊上班,路上要用约两个小时。几年来,刘斌上班从没迟到过。“能找到这么一个在厂里上班的机会不容易。”刘斌说,他曾经想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找个活干,但在济南市区多方打听,也没找到适合他工作的福利企业。

  “在市区,福利企业几乎已经没有了。”济南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一位工作人员说。“前几年年检的时候,咱槐荫还有9家,2014年只剩3家,到去年就只有两家了,今年不知道有没有呢。”看着在车间忙碌着的残疾人的身影,济南华福公司的工作人员如今倍感“凄凉”。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一个企业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占本单位职工的比例达到25%,并且残疾职工不少于10人,就可以认定为福利企业并享受税收优惠。但记者了解到,福利企业数量减少的势头已经无法阻挡。济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去年年底,济南市的福利企业数量已不足50家,并且多数分布在郊区市县,市区已基本没有。

  据了解,济南福利企业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设立,高峰时期数量曾多达330家,安置上万残疾人。到了2013年,福利企业的数量为60家。短短两年间,又有十几家福利企业退出了。

  10年不变的优惠退税难抵用人成本攀升

  进入春天,济南华福公司又开始了招聘,计划在现有11个残疾人的基础上再招两个残疾人。“不过,残疾人用人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了,在济南的福利企业里,像我们这样能维持正常运转,还有一定利润,能继续招人的已经算是很难得了。”企业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

  “去年济南市最低工资标准又上涨了,再加上社保缴费,每位残疾人每月基本支出超过2500元,当初企业录用残疾职工的优惠政策,现在对企业来说已经基本没多少优惠可言了。”

  吴先生介绍,他10年前刚到单位的时候,残疾人工资每月是600元左右,相对而言,那时的税收优惠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根据2007年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福利企业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一方面现在的用人成本在增加,另一方面福利企业基本都是规模不大的制造企业,经济形势下行,所缴纳的税能否达到退税的上限还不好说呢。”济南槐荫胶木制品厂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他们刚刚勉强达到退税额的上限。

  “实际上,相对于正常人,残疾人的用人成本远不止工资这么简单。”山东浩硕工贸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单位的残疾人多是智力残疾,“即使只安排他们做些最简单的工作,为防发生意外,也需要有人专门看管照应着。”

  相对于工资成本,对福利企业来说,残疾人工作效率比正常人偏低也抵消了部分政策的优惠。在济南华福,一位负责配料的智力残疾人,虽然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仍然不认秤,“只能一个残疾人和一个正常人搭配着干活。”工作人员说。

  等不来更优惠政策,企业无奈退出

  在华福的工作台上负责将制造好的胶粒装袋,肢体和智力都有残疾的种东干得很认真。虽然干了十几年,封袋、过秤这样的“技术活”依然需要工友帮忙。虽然收入算不上多,但足以养活自己,种东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充实感。“1988年,这里还不是制胶厂的时候就在这里工作了,那时候才16岁,那时好多和我一样的残疾人在一起工作,现在人越来越少了。”在简单的流水线上重复着简单的动作,种东说,只要厂子还在,他就继续干。

  不过,并不是所有在福利企业上班的残疾人都有这样的幸运。记者采访发现,去年还是福利企业的济南槐荫胶木制品厂和山东浩硕工贸有限公司,今年都已经退出了福利企业的行列。

  “这几年,很多福利企业都退出了。”浩硕工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最多的时候安置了三十多个残疾人,但这几年只是勉强维持。“前几年一直传言,残疾职工的退税有可能会调整到每人每年7万元左右,但终究还是没等到。”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安置的残疾人有10人,今年则只剩了两个。

  “福利企业多数都是民营企业,作为福利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但作为企业依然有对利润的追求,同样需要面临市场竞争。”济南华福经理吴先生介绍,如果没有更多优惠政策,退出的福利企业只会越来越多,“要么经营不下去破产了,要么就是退出福利企业行列,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