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治霾“持久战” “让天更蓝”成共识
近年来,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如何能有更多的蓝天白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特别是山东周边地区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河北省更是提出所有城市退出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的目标,这给山东“治霾”带来了更大压力。记者梳理发现,在“十三五”工作布局中,治理雾霾成为关注的焦点,17城市均对“天更蓝”作出承诺。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扬尘和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是各地剑指所向。
济南提出要坚持走科学治霾之路,实施治霾攻坚工程,从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扬尘治理、优化能源结构、畅通城市风道、推进“智慧环保”建设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淄博提出,到2020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20天以上,而且“力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的排名逐步前移”。
德州的空气质量指数一直在全省末位徘徊,该市认为“如果不下大气力抓好环境治理,就有可能成为环渤海地区污染最重的城市”。为此提出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项目准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发展生态经济等硬性措施,下最大决心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消除人们的“心肺之患”。
东营也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
烟台提出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逐年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建筑工地垃圾、机动车排气综合治理。
有关专家认为,各地普遍向大气污染宣战,说明在地方层面重视治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释放出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但实现空气质量根本性好转还需较为漫长的过程,目标实现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结构问题已成为环保的瓶颈。因此,治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各方协作、综合施策。
脱贫攻坚战难度不一 青岛轻松菏泽任务重
脱贫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中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山东则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必须按照中央“脱贫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的要求,提前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并明确要“确保2018年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再用两年时间进行巩固”。
在提到“十三五”脱贫工作时,提前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17地市的共识。不过,记者梳理发现,由于省内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脱贫难度也有差异,相应的措施也不尽相同。